定风波读后感800字聚集(12)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定风波读后感 篇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紧紧扣着道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从而展示了作者豪迈的胸襟和达观洒脱的性格。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通过意境发议论。作品的开头十分壮观,风穿林,雨打叶,大自然的突然变化铺天卷地来,这是读者都可以感觉到的;但是作者本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依然徐步而行,从容呤啸。这两句下笔突兀,有声有色,气势饱满,景象宛然,活生生地勾画出一个在政治风浪中无忧无惧,自然自在的苏轼形象。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作品前四句的小结,也是作者一生处世态度的总概括。这可以说是"豪放",也可以说是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戏弄,洒脱中略带一点玩世不恭。
"料峭春风"三句是写景,也有个人感受。从整个作品的思想上说,它是一个过渡,是为作品最后的议论所设的一个铺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极了,说理警辟,气力圆足,写的是眼前景,说的是人生哲理,既有诗情画意,又似乎带一点禅味。
在格式上,这篇作品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二字句。如果把"谁怕"、"微冷"、"归去"三个二字句抽掉,其余的八个七言句仍可构成一首完整的作品,而且基本意思未变。那么这三个二字句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呢?我想它的作用主要是突出感情气氛,增强节奏感。一首七言诗的旋律、节奏是迀徐平缓的,嵌入三个二字句后,其旋律、节奏立刻发生变化,读起来使感到跌宕起伏,豪迈奔放了。
定风波读后感 篇2
曾仰慕李白潇洒自如的诗,曾回味李清照婉约凄美的词,曾痴迷马致远优柔惨淡的曲…… 但当我读到苏轼《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便彻底的被他折服了。
想想,苏轼竹杖芒鞋漫步于小道之上,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要具有怎样的一种淡定的心态啊!他在穿林打叶声中走入了心灵的坦途,也走入了我的心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紧紧扣着道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从而展示了作者豪迈的胸襟和达观洒脱的性格。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通过意境发议论。作品的开头十分壮观,风穿林,雨打叶,大自然的突然变化铺天卷地来,这是读者都可以感觉到的;但是作者本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依然徐步而行,从容呤啸。这两句下笔突兀,有声有色,气势饱满,景象宛然,活生生地勾画出一个在政治风浪中无忧无惧,自然自在的苏轼形象。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作品前四句的小结,也是作者一生处世态度的总概括。这可以说是"豪放",也可以说是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戏弄,洒脱中略带一点玩世不恭。
"料峭春风"三句是写景,也有个人感受。从整个作品的思想上说,它是一个过渡,是为作品最后的议论所设的一个铺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极了,说理警辟,气力圆足,写的是眼前景,说的是人生哲理,既有诗情画意,又似乎带一点禅味。
在格式上,这篇作品有八个七言句,三个二字句。如果把"谁怕"、"微冷"、"归去"三个二字句抽掉,其余的八个七言句仍可构成一首完整的作品,而且基本意思未变。那么这三个二字句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呢?我想它的作用主要是突出感情气氛,增强节奏感。一首七言诗的旋律、节奏是迀徐平缓的,嵌入三个二字句后,其旋律、节奏立刻发生变化,读起来使感到跌宕起伏,豪迈奔放了。
定风波读后感 篇2
曾仰慕李白潇洒自如的诗,曾回味李清照婉约凄美的词,曾痴迷马致远优柔惨淡的曲…… 但当我读到苏轼《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便彻底的被他折服了。
想想,苏轼竹杖芒鞋漫步于小道之上,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要具有怎样的一种淡定的心态啊!他在穿林打叶声中走入了心灵的坦途,也走入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