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理想国第十卷读后感收集(64)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柏拉图对哲学家的培养是严格分阶段进 行的,他为个体每个阶段设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其任务的难度与个体的年龄是成正比的,并且在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严格的挑选与考核,确保最终留下的是天赋最好且学习最好的人。这种模式反映了柏拉图一种朴素的按照能力进行教育分 流的思想,其先进性和科学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里实际上有一个不容忽视 的问题,那就是在 20 岁进行第一次挑选时,柏拉图在书中并没有为挑选设定一 个明确的标准,甚至连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挑选都没有规定,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 中遇到的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对于柏拉图心向往之的“哲学王”这样一个纯理想的存在,仅仅从实践 的教育层面去讨论他产生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在以“理念”构建世界 的柏拉图眼中,塑造这样一个哲学家的过程所具备的哲学意义要远大于这种教育 模式本身的意义。
因为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的灵魂不断上升, 最终转向“善”,转向那个呈现一切事物本真面貌的“理念世界”,这种思想催 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哲学统治者,他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呼吁并倡导民众 去选择一种哲学生活的方式,即便不能达到最终的“至善”,但至少灵魂始终是 “向善”的,我们可以把他这种教育理想称之为“哲学教育”。
三.针对哲学教育的一些思考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哲学生活和民众生活一直都存在无法消弭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是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基本问题。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他更 是亲眼见证了这种冲突的激烈和不可调和,因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个真正 的哲学家,正是被希腊的民主和狂暴盲目的民众送上断头台的。亲历了社会的衰 败和老师的死亡,柏拉图对哲学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 和思考,也更加迫切的想要提倡和建立一种理想的哲学教育,去“教化”民众, 并最终实现整个城邦的和谐、幸福。但柏拉图也深知推行哲学教育的艰难,于是 他在《理想国》一书中创造了那个著名的“洞穴隐喻”,以一种寓言的方式去阐 述自己的理想以避免和民众发生正面的直接冲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