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的故事读后感汇编(42)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5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5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