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精练(30)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在《亲爱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听闻这位作家时就无知地以为这是一名男性。
这份包含着深情与理智的家书令我震撼。更令我们深刻了解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十八岁的我们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气,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们在思想逐渐成熟阶段的迷茫,害怕与父母沟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就我自身而言,我没有安德烈的拥有伟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样,拥有一对爱我,护我,关心我,视我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长辈中,舅妈与我的年纪较近,她曾有几次对我说,她羡慕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还真未认真地想过,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我也曾不听话被父亲狠狠揍过,也曾无理地顶过嘴,也曾生气的与父母冷战过。记忆里,母亲似乎从未对我发过大火,都是在我犯错后屡次耐心地与我谈话,告诉我道理;自我上小学起,父亲也未再打过我,不知是我太乖了还是,他老了。我是一个泪腺很高的人,但不知为何父亲只要一讲我,我的泪就像溃了堤似的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