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我善养浩然之气读后感汇集(2)

2022-08-26 来源:百合文库

《正气歌》读后感1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出现过一些堪称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文天祥,宋末三杰之一,就堪称是汉民族最硬的民族脊梁,是足以和卫青、霍去病、冉闵、祖逖、岳飞、孟珙、戚继光、袁崇焕、李定国、张苍水、阎应元、郑成功、孙中山等相提并论的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3年1月9日就义。
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在自序中,文天祥详细的描述了大都囚居环境“水、土、日、火、米、人、秽”七气弥漫的恶劣,“以一正气而敌七气”的乐观心态,充分的表达了自己坚贞如一、坚韧不拔、始终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可贵品格。
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之后,忽必烈为劝其归降,可谓是煞费心机。先是派投降的宋朝大臣以同僚之情相劝,被文天祥骂走;继而派其弟文璧前来劝降,企图以亲情感化,文天祥则以“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之诗示之,令其羞愧而退;最后,忽必烈命令已经投降的宋恭帝到狱中相劝,仍被文天祥拒绝。从这一点上,可以充分的看出,文天祥的“忠”,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大忠”,而非仅仅是忠于一家一姓的“愚忠”。在文天祥的身上,突出的体现了汉民族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品格,充分表现了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公元1283年1月8日,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然而,文天祥明确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同年1月9日,在拒绝了忽必烈最后一次利诱之后,文天祥在刑场向南拜祭,从容就义。其藏于衣带之中的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