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一颗小桃树读后感收集(6)

2022-08-25 来源:百合文库
4月24日上午第三节在学校小会议室听了厦门一中肖珊老师执教的《一棵小桃树》, 肖珊老师首先抓住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具体的学情来定教学内容。在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去读,去理解和感悟,老师只给他们一些提示,促使他们对课文主题,和作者对家乡的土地的感情理解更深刻一步。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一节课可讲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作者的情感,插叙的记叙顺序,积累字词,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等多种形式推导出文章主旨,但肖老师较好的做到“舍”,善“舍”才能保证精讲多练,一课一得,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三是肖老师语言亲切,教态温和。“孩子们”的称呼拉近了师生距离,从发言的人数看,班上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参与课堂师生对话。当然这也得益于课堂上肖老师给予学生讨论交流时间充分,有助于学生阅读思考。
从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平凹的个性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在所有文体形式中,散文更能真切地展示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更能适宜作者自由地言说自我。教材选取的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一文课后阅读提示中写道:“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可见,在阅读学习这篇散文时,我们应从作者的个性角度人手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的旨意。
文章伊始,“小桃树”就化身为作者抒性灵、发哲理的替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它“在风雨里哆嗦”“长得很委屈”“瘦瘦儿的,黄黄儿的”“大家都笑话它”。就连见多识广的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乩息的,“我”却不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小桃树成了“我”的梦种。联系作家的成长经历,像小桃树一样生长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样子极猥琐”,正好对应了作家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贾平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个头、形象和口才等不如人。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