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读后感选录(16)
2022-08-25 来源:百合文库
可能当下的社会,夫子关系、母子关系最难把握,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也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如果拿朱夫子的标准去约束现代人,许多人会认为是强人所难、迂腐之至。其实,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宋明时期,儒家在把握父子、母子的关系时无非是一个敬字。无论是父子、母女关系,还是父母子女关系,都是一面镜子,照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自有不同的伦理价值在那里。当一个人脱离家庭,心中不再有家庭的观念时,家庭成员的那面镜子便不复存在了,家中那份敬也就没有了,或许变成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如那份敬来得亲切。正因如此,我们的文化才有了一份从容、一份深沉、一份历史的使命。
《里仁篇》读后感1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里仁篇》读后感1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