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细选(105)
2022-08-25 来源:百合文库
王小波生前很看好自己的小说,而不是自己的杂文。但是被公众迅速接受的却是他的杂文。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对于王小波来说,写小说是纯粹私人性的一面,他喜欢在自己的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虚构,在他的小说世界中,虚构等同于现实。而在进行杂文书写的时候,他所显示出的是他公众的一面,需要承担道义和责任。但是正如“能写的”和“想写的”总不统一,长期形成的焦虑和分裂让他不堪重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把王小波的杂文一度推向公众前台的朱伟先生就曾披露,王小波写杂文后来无法忍受自己写作方面灵感的枯竭而痛不欲生。我认为,正是王小波被看好的杂文害了他,他实际上向往的还是那种写小说的生活。他生前实际上很想从公共写作领域中退回到私人的写作领域。但是,他的公共写作或者说杂文写作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让他无法退缩。自己“能写的”和自己“想写的”始终无法统一的时候,这种写作过程中的分裂同样会导致精神和肉体上的分裂,这个还没有来得及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的人就这样在痛苦中悄无声息的离去了。
叔本华曾说,当我们阅读时,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想在思考。但是,阅读王小波文章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们是在用他的思想去思考么?看看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的王小波,已经被奉为大师的王小波,已经被过度阐释的王小波,我真的希望我们能真正的用王小波的思想去思考。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20
之前就百度过王小波,由于我的心不细,只看到他去世的日子(1997年),就以为他是一位年龄较大的学者。所以我一直以为,他写《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已经到了暮年。
很惭愧,到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才知道,他很年轻,而且很早逝。当我知道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我浑身冷颤,可惜啊,可惜啊,如果他多活30年,得又有多少好的作品啊。
这本书是在微博上看到,说是推荐9本书高分书籍,其中有5本我看过,都是好书,便相信其他4本,也是好书。
叔本华曾说,当我们阅读时,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想在思考。但是,阅读王小波文章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们是在用他的思想去思考么?看看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的王小波,已经被奉为大师的王小波,已经被过度阐释的王小波,我真的希望我们能真正的用王小波的思想去思考。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篇20
之前就百度过王小波,由于我的心不细,只看到他去世的日子(1997年),就以为他是一位年龄较大的学者。所以我一直以为,他写《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已经到了暮年。
很惭愧,到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才知道,他很年轻,而且很早逝。当我知道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我浑身冷颤,可惜啊,可惜啊,如果他多活30年,得又有多少好的作品啊。
这本书是在微博上看到,说是推荐9本书高分书籍,其中有5本我看过,都是好书,便相信其他4本,也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