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读后感的寂寞汇总(8)
2022-08-25 来源:百合文库
我像电影里的那位妻子一样,也曾尝试过理解他人。
记得上大学时,一个朋友失恋了。无论我怎样劝说,都无法将他从失恋的泥沼中拉出来。一天晚上,他喝醉酒回到寝室,在床铺上笑着念叨一首诗“你不懂我,我不怪你……”。那一晚,我蒙着被子痛哭,不是为他伤心,而是第一次感受到:生而为人,太寂寞了。
工作后,一次加班后,和同事坐地铁去闹市区吃宵夜。已经很晚了,车厢里只有我俩并排坐着,他突然对我说:“我有抑郁症。”那时的我,刚来到这座新城市,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我没说话,也没敢瞅他的眼睛,只是盯着前面车窗玻璃里他的投影,渐渐模糊。
后来,我放弃了理解他人,也不再期待他人能理解我,就像作家张大春永远不理解袁哲生为何自杀:“即使尽我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我们终将守着寂寞度过一生。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3
读袁哲生的文字,总让我不禁想到胡迁。
虽然两者在写作风格上并无相似之处,但阅读他们的过程,总感觉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深重孤独感就藏在字里行间,伺机而动,呼之欲出。极端沉闷的,叫人要窒息。
诚然,我不知道也无从说起,这是否与两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于英姿之年结束自己的生命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而透过他们的文字,似也难以摸寻之间或可称作雷同的蛛丝马迹。唯独可以言明的是,那份深入二人骨血的孤独,万确千真。
不同的是,较之胡迁直接袒露的锋利与炸裂,袁哲生的字则显得收敛委婉。倘若从“喻”的角度比照观看,前者分明是一枚烈童,之于现象种种,他看不惯,于是大力戳穿,并企图通过以身殉葬来证明其荒谬与污浊。至于后者,隐忍而敏感,显然是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聪明得一早看透,深知无力戳破,故而萎缩进自己的壳,想要躲避,却到底还是没能安然泅渡过去。
比起胡迁的酣畅痛快,袁哲生让人阴郁且积痛,那种同样是寂寞的触感,他比胡迁更消极,也让人读来更绝望。
记得上大学时,一个朋友失恋了。无论我怎样劝说,都无法将他从失恋的泥沼中拉出来。一天晚上,他喝醉酒回到寝室,在床铺上笑着念叨一首诗“你不懂我,我不怪你……”。那一晚,我蒙着被子痛哭,不是为他伤心,而是第一次感受到:生而为人,太寂寞了。
工作后,一次加班后,和同事坐地铁去闹市区吃宵夜。已经很晚了,车厢里只有我俩并排坐着,他突然对我说:“我有抑郁症。”那时的我,刚来到这座新城市,一切都充满着希望。我没说话,也没敢瞅他的眼睛,只是盯着前面车窗玻璃里他的投影,渐渐模糊。
后来,我放弃了理解他人,也不再期待他人能理解我,就像作家张大春永远不理解袁哲生为何自杀:“即使尽我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我们终将守着寂寞度过一生。
《寂寞的游戏》读后感3
读袁哲生的文字,总让我不禁想到胡迁。
虽然两者在写作风格上并无相似之处,但阅读他们的过程,总感觉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深重孤独感就藏在字里行间,伺机而动,呼之欲出。极端沉闷的,叫人要窒息。
诚然,我不知道也无从说起,这是否与两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于英姿之年结束自己的生命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而透过他们的文字,似也难以摸寻之间或可称作雷同的蛛丝马迹。唯独可以言明的是,那份深入二人骨血的孤独,万确千真。
不同的是,较之胡迁直接袒露的锋利与炸裂,袁哲生的字则显得收敛委婉。倘若从“喻”的角度比照观看,前者分明是一枚烈童,之于现象种种,他看不惯,于是大力戳穿,并企图通过以身殉葬来证明其荒谬与污浊。至于后者,隐忍而敏感,显然是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聪明得一早看透,深知无力戳破,故而萎缩进自己的壳,想要躲避,却到底还是没能安然泅渡过去。
比起胡迁的酣畅痛快,袁哲生让人阴郁且积痛,那种同样是寂寞的触感,他比胡迁更消极,也让人读来更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