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选录(5)
2022-08-24 来源:百合文库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1
我已经很久不好好看书了,也很久不做读书笔记了。现在想到如何能写出一份差强人意的读书笔记的方法,大概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份读书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写给别的人看,不必带着济世的口气,不必带着演讲的顾虑,对自己诚实。更不必像上班打卡一样为了表示看完一本书去做笔记。我这样说是因为这些相反的事我以前在短暂的时间里都干过,我20xx年开始用博客写过文章,我是在被社交网络影响的一代中长大的。在社交媒体上的写作,或多或少有一种传播的意图,而作者这种潜在的心理动机,大概是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说话的目的总归是想与外界交流。然而社交网络看似开放,实则封闭,这种交流未必有效,这构成了人的意愿与现实环境的冲突。现在我渐渐意识到,在网络上写作虽然不可能是纯粹的私人写作,但是更多程度上是自娱自乐。
我的这篇读书笔记更强调的是个人感受,而非对内容本身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高中时候买来看过第一遍。现在想来,我那时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动机实在是比较功利的:以为自己看完了就能参透些什么,实则什么也没记住。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别人的经验自己体会过的理解最深,没用心想过的偷不来。如今看第二遍,仍然没有看全,是跳读的。原因是因为季老的一些话,常常让我想起更多,于是先记下一些再说。我过去以为这种书读得最快,实则读得最慢了。读书的速度,不跟它的厚度成比例。
要说我第一遍 读时什么都没记住也是假的,我还偏偏就记住了这句:“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坏人》)为什么唯独对这句印象最深,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是因为我害怕“坏人”。但是我人生中并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坏人,这才是最坏的事情。季老对坏人有个简单的评定:损人不利己。但是我对人的评价趋向于多元化,这有可能使我走向这种情境,即“一般人虽受相当教育,但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我已经很久不好好看书了,也很久不做读书笔记了。现在想到如何能写出一份差强人意的读书笔记的方法,大概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份读书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写给别的人看,不必带着济世的口气,不必带着演讲的顾虑,对自己诚实。更不必像上班打卡一样为了表示看完一本书去做笔记。我这样说是因为这些相反的事我以前在短暂的时间里都干过,我20xx年开始用博客写过文章,我是在被社交网络影响的一代中长大的。在社交媒体上的写作,或多或少有一种传播的意图,而作者这种潜在的心理动机,大概是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说话的目的总归是想与外界交流。然而社交网络看似开放,实则封闭,这种交流未必有效,这构成了人的意愿与现实环境的冲突。现在我渐渐意识到,在网络上写作虽然不可能是纯粹的私人写作,但是更多程度上是自娱自乐。
我的这篇读书笔记更强调的是个人感受,而非对内容本身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高中时候买来看过第一遍。现在想来,我那时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动机实在是比较功利的:以为自己看完了就能参透些什么,实则什么也没记住。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别人的经验自己体会过的理解最深,没用心想过的偷不来。如今看第二遍,仍然没有看全,是跳读的。原因是因为季老的一些话,常常让我想起更多,于是先记下一些再说。我过去以为这种书读得最快,实则读得最慢了。读书的速度,不跟它的厚度成比例。
要说我第一遍 读时什么都没记住也是假的,我还偏偏就记住了这句:“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坏人》)为什么唯独对这句印象最深,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是因为我害怕“坏人”。但是我人生中并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坏人,这才是最坏的事情。季老对坏人有个简单的评定:损人不利己。但是我对人的评价趋向于多元化,这有可能使我走向这种情境,即“一般人虽受相当教育,但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