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选录(11)
2022-08-24 来源:百合文库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3
季老生前我对他以及他的书籍的了解也仅止于泛泛,关于他生病入院有所耳闻,却不曾想我对一个耄耋老人的离世反应如此之大。09 年夏天的那个早晨我站在窗边对着报纸默默地流了很久的泪。为了季老,为了生命的流逝,为了那一句“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 也许吧。岂止是没有大师,在这个充斥着“秒杀”、“山寨”,甚至连真正的牛奶都不复存在的今天,我们还拥有什么?
在这个鸡飞狗跳的年代读季老的书让我恍若隔世。那种熟悉又遥远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触动着我那自以为强大的神经。书中讲述的这些那些,发生在季老的身上也在你我身边。他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你们的将来。
时间从不曾改变过什么,变了的是你我的心。
书中的文字是如此的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夸张的感叹和傲视一切的结论,就这样在这些朴实的文字里,我被我自己的情绪所感染,因为——我自卑。我自卑是因为我的欠缺和不足,那个东西叫作——平静的心。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4
今天读了《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书中《八十述怀》和《九十述怀》两篇文章,给我很多感受。
文中说:“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我不会说大话,不敢说大话,在年龄方面也是一样。我的第一本帐只计划活40岁到50岁。因为我的父母都只活了40多岁……”读到这句话,我的心猛地一震: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在曾经艰苦的年代,人的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而想想自己已经39岁,如果生活在曾经那个年代,我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可是,回想一下,至今一事无成,这38年的岁月中,自己不知做了什么?光阴怎么就如此飞快地闪过去了呢?
季羡林先生说:“在从80岁到90岁这个10年内,在我冲刺开始以后,颇有一些值得纪念的甜蜜的回忆……在撰写我一生最长的一部长达80万字的著作《糖史》的过程中,颇有一些值得记忆的情节。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我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我非常羡慕季老能够如此专注于一件事,即使到了耋耄之年,还有一件可以执着的事情“任性地做着”。想想自己活了38年,我究竟应该做什么,到现在,还是不太清楚。有人说:“一生只认真做一件事。”想想真对,一辈子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已经足够了。我们的身边,管建刚一直在研究作文教学;薛法根一直研究版块教学;我的好朋友苏文娟一直在研究她的茶文化。他们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即使到了老年,退休了,他们依然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可以为人们留下一些宝贵的东西。
季老生前我对他以及他的书籍的了解也仅止于泛泛,关于他生病入院有所耳闻,却不曾想我对一个耄耋老人的离世反应如此之大。09 年夏天的那个早晨我站在窗边对着报纸默默地流了很久的泪。为了季老,为了生命的流逝,为了那一句“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 也许吧。岂止是没有大师,在这个充斥着“秒杀”、“山寨”,甚至连真正的牛奶都不复存在的今天,我们还拥有什么?
在这个鸡飞狗跳的年代读季老的书让我恍若隔世。那种熟悉又遥远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触动着我那自以为强大的神经。书中讲述的这些那些,发生在季老的身上也在你我身边。他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你们的将来。
时间从不曾改变过什么,变了的是你我的心。
书中的文字是如此的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夸张的感叹和傲视一切的结论,就这样在这些朴实的文字里,我被我自己的情绪所感染,因为——我自卑。我自卑是因为我的欠缺和不足,那个东西叫作——平静的心。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4
今天读了《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书中《八十述怀》和《九十述怀》两篇文章,给我很多感受。
文中说:“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我不会说大话,不敢说大话,在年龄方面也是一样。我的第一本帐只计划活40岁到50岁。因为我的父母都只活了40多岁……”读到这句话,我的心猛地一震: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在曾经艰苦的年代,人的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而想想自己已经39岁,如果生活在曾经那个年代,我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可是,回想一下,至今一事无成,这38年的岁月中,自己不知做了什么?光阴怎么就如此飞快地闪过去了呢?
季羡林先生说:“在从80岁到90岁这个10年内,在我冲刺开始以后,颇有一些值得纪念的甜蜜的回忆……在撰写我一生最长的一部长达80万字的著作《糖史》的过程中,颇有一些值得记忆的情节。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我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我非常羡慕季老能够如此专注于一件事,即使到了耋耄之年,还有一件可以执着的事情“任性地做着”。想想自己活了38年,我究竟应该做什么,到现在,还是不太清楚。有人说:“一生只认真做一件事。”想想真对,一辈子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已经足够了。我们的身边,管建刚一直在研究作文教学;薛法根一直研究版块教学;我的好朋友苏文娟一直在研究她的茶文化。他们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即使到了老年,退休了,他们依然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可以为人们留下一些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