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汇聚(8)
2022-08-24 来源:百合文库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读到大江健三郎关于童年的回忆,当时就为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继承与互动,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学校在窗外》中,开篇即用了大江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果然,在接着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黄武雄先生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在这三者之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
那么,我们一直津津乐道,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我们的教学就一切像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让学生去学去研究考试,实际上除了拆联结与互动的台,什么也不是。这样的台,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整个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
并且,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差异,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我们教师所作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联结的点。对于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多做习题、反复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动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时的连夜雨。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这一点其实每个学生是一样的,都有发展互动的权利。并不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学得好就有机会更自由地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就应该被剥夺互动的权利,死楸高考。
《学校在窗外》读书笔记1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那么,我们一直津津乐道,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我们的教学就一切像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让学生去学去研究考试,实际上除了拆联结与互动的台,什么也不是。这样的台,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整个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
并且,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差异,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我们教师所作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联结的点。对于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多做习题、反复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动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时的连夜雨。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这一点其实每个学生是一样的,都有发展互动的权利。并不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学得好就有机会更自由地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就应该被剥夺互动的权利,死楸高考。
《学校在窗外》读书笔记1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