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相助莫小米读后感精练(14)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有一种尊重是“不问”。
读到作家莫小米一篇文章,很简短,兹录如下:
常常看现场采访的电视节目。
常常看到因种种原因与父母离散了的孩子被采访。
常常感到采访人的残忍——那次是在儿童福利院,采访者将话筒对准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想不想爸爸妈妈?”
“我爸爸死了。”女孩显然不愿提及妈妈。
“那你想妈妈吗?”
“我妈妈不要我了。”两次都不作正面回答,那意思已表达得相当清楚。而且看得出孩子已经非常难过,该放过她了吧。可采访者仍穷追不舍:
“那你想不想妈妈呢?”
女孩的泪水终于滴落。她无法出声,只点了点头。
也许采访者就要这样的“剧情”,以达到他制作节目的效果,可他实在太自私也太无理了。试想如若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亲友遭遇不幸。他是否愿意被这样紧紧追问?也许因为被采访对象只是个孩子,他忽略了人与人相处起码的尊重原则。
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生活中,那些喋喋不休类似关怀的问寒问暖问长问短有时是极其令人生厌的。尤其在触及他人隐痛时,每个人都应该提醒自已——能否不问。
这样的镜头在电视中现在并不少见,也许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教育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老师往往出于好心而关心过头,对学生的事情总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这样做并不讨学生的喜欢。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即使我是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工作单位,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事都要公之于众,或者什么个人隐私都要向别人交待清楚。
从一定意义上讲,老师关心学生也是应该的,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关心,并不是要学生在老师面前把什么都说出来,有很多事情其实是学生的隐私,我们不但不能问,而且要小心呵护,与学生达成某种默契,大家心照不宣就好了。比如,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老师即使出于关心,要了解情况,问的尺度也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追问孩子,你的父母怎么会离异呢?有的孩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老师只要心中有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帮助,没有必要像调查户口一样,问得太仔细。
读到作家莫小米一篇文章,很简短,兹录如下:
常常看现场采访的电视节目。
常常看到因种种原因与父母离散了的孩子被采访。
常常感到采访人的残忍——那次是在儿童福利院,采访者将话筒对准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想不想爸爸妈妈?”
“我爸爸死了。”女孩显然不愿提及妈妈。
“那你想妈妈吗?”
“我妈妈不要我了。”两次都不作正面回答,那意思已表达得相当清楚。而且看得出孩子已经非常难过,该放过她了吧。可采访者仍穷追不舍:
“那你想不想妈妈呢?”
女孩的泪水终于滴落。她无法出声,只点了点头。
也许采访者就要这样的“剧情”,以达到他制作节目的效果,可他实在太自私也太无理了。试想如若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亲友遭遇不幸。他是否愿意被这样紧紧追问?也许因为被采访对象只是个孩子,他忽略了人与人相处起码的尊重原则。
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生活中,那些喋喋不休类似关怀的问寒问暖问长问短有时是极其令人生厌的。尤其在触及他人隐痛时,每个人都应该提醒自已——能否不问。
这样的镜头在电视中现在并不少见,也许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教育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老师往往出于好心而关心过头,对学生的事情总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这样做并不讨学生的喜欢。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即使我是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工作单位,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事都要公之于众,或者什么个人隐私都要向别人交待清楚。
从一定意义上讲,老师关心学生也是应该的,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关心,并不是要学生在老师面前把什么都说出来,有很多事情其实是学生的隐私,我们不但不能问,而且要小心呵护,与学生达成某种默契,大家心照不宣就好了。比如,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老师即使出于关心,要了解情况,问的尺度也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追问孩子,你的父母怎么会离异呢?有的孩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老师只要心中有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帮助,没有必要像调查户口一样,问得太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