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读后感反省摘录(32)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王守仁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致良知读后感9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如果你的事业没有足够有力的大义名分,发展动力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因此,就会觉得自己很累,想要放下肩上的重担。此时一旦企业遇到困难,很可能就会退缩。优秀的精神,可学而至。精神代表品质和境界;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均可学而至。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本质,都是庄严己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们身为员工自然要为公司立心,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我们本心强大,自然不畏艰险。
致良知读后感10
近日感悟,致良知是目标,因为良知是人的本来状态,致良知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来状态,让良知指导人的所有行为。
但致良知不能躲入深山老林,或离开红尘人世,那样修的只是空禅。致良知的路径就是事上磨练,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追求良知,有事时如此,静处时也是如此。
而具体如何致良知,个人感觉是一个三部曲的过程:
1、觉知。要致良知,就首先要时刻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只有先保持觉知,才有机会去致良知;
2、体验。对于眼鼻口舌身心意,在觉知后,要深度体验,体验其发生过程,越细越好;
3、转换。在体验后,转换到良知状态,让良知发挥作用,这个时候可能会用到意志的作用,但这时意志发挥作用是有体验在先,因此就不会是“执著”。
个人感悟,与同道交流。
《致良知》读后感篇1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致良知读后感9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如果你的事业没有足够有力的大义名分,发展动力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竭。因此,就会觉得自己很累,想要放下肩上的重担。此时一旦企业遇到困难,很可能就会退缩。优秀的精神,可学而至。精神代表品质和境界;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均可学而至。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本质,都是庄严己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们身为员工自然要为公司立心,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我们本心强大,自然不畏艰险。
致良知读后感10
近日感悟,致良知是目标,因为良知是人的本来状态,致良知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来状态,让良知指导人的所有行为。
但致良知不能躲入深山老林,或离开红尘人世,那样修的只是空禅。致良知的路径就是事上磨练,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追求良知,有事时如此,静处时也是如此。
而具体如何致良知,个人感觉是一个三部曲的过程:
1、觉知。要致良知,就首先要时刻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只有先保持觉知,才有机会去致良知;
2、体验。对于眼鼻口舌身心意,在觉知后,要深度体验,体验其发生过程,越细越好;
3、转换。在体验后,转换到良知状态,让良知发挥作用,这个时候可能会用到意志的作用,但这时意志发挥作用是有体验在先,因此就不会是“执著”。
个人感悟,与同道交流。
《致良知》读后感篇1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