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杜如晦传读后感精练(6)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杜如晦跟随秦王征战讨伐,经常参与谋划机密大事。当时正值事务多,如晦裁决处理事情没有保留,同僚属官一起认为他有大才,(他的才华)看不见边际。秦王封为皇太子,被授予授左庶子,升任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同时食邑益州千三百户。不久任检校侍中,加任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进位尚书右仆射。
杜如晦与玄龄一起掌管朝政,推举贤能的士子,没才能的官员降职,让他们都得到恰当的"职位。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认为一人不可以执掌几个职位,暗中指责劝谏如晦等人。唐太宗说:"玄龄、如晦不是凭借着以前的功勋提拔的,只是他们的才能可以跟我一起治理天下,师合想要用这来离间吾我们君臣的关系吗?"
很久以后,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唐太宗下诏像原来一样供给他俸禄并送到他的府邸,太宗派出的医生和看望他的使者在路途中一个接一个。恰逢他的病加重,太宗下诏书让皇太子亲自问候,太宗亲自来到他家中看望他,声音哽咽的抚慰他。死了,享年四十六,皇帝为他哭的非常悲伤,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到他落葬,追加为司空,谥曰成。亲自下诏书虞世南在墓碑上刻上碑文,让他表达自己对杜如晦沉痛悼念的意思。
在杜如晦担任宰相时,国家刚刚安定,官府体系,规章制度,全都是他和房玄龄两人讨论决定的。每当在皇帝处讨论事务,房玄龄一定会说:“不是杜如晦就没有人可以谋划这件事。”等到杜如晦来到,最终还是用房玄龄的计策。因为杜如晦长于决断而房玄龄擅长谋划,两人非常了解,所以能同心协力,来辅佐皇上,当世之人说起良相,一定是称赞房杜。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寻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
杜如晦与玄龄一起掌管朝政,推举贤能的士子,没才能的官员降职,让他们都得到恰当的"职位。监察御史陈师合上《拔士论》,认为一人不可以执掌几个职位,暗中指责劝谏如晦等人。唐太宗说:"玄龄、如晦不是凭借着以前的功勋提拔的,只是他们的才能可以跟我一起治理天下,师合想要用这来离间吾我们君臣的关系吗?"
很久以后,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唐太宗下诏像原来一样供给他俸禄并送到他的府邸,太宗派出的医生和看望他的使者在路途中一个接一个。恰逢他的病加重,太宗下诏书让皇太子亲自问候,太宗亲自来到他家中看望他,声音哽咽的抚慰他。死了,享年四十六,皇帝为他哭的非常悲伤,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到他落葬,追加为司空,谥曰成。亲自下诏书虞世南在墓碑上刻上碑文,让他表达自己对杜如晦沉痛悼念的意思。
在杜如晦担任宰相时,国家刚刚安定,官府体系,规章制度,全都是他和房玄龄两人讨论决定的。每当在皇帝处讨论事务,房玄龄一定会说:“不是杜如晦就没有人可以谋划这件事。”等到杜如晦来到,最终还是用房玄龄的计策。因为杜如晦长于决断而房玄龄擅长谋划,两人非常了解,所以能同心协力,来辅佐皇上,当世之人说起良相,一定是称赞房杜。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隋大业中,预吏部选,侍郎高孝基异之,曰:“君当为栋梁用,愿保令德。”因补滏阳尉,弃官去。
高祖平京师,秦王引为府兵曹参军,寻徙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玄龄曰:“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籓,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王惊曰:“非公言,我几失之!”因表留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