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评改集合(36)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古今中外的文豪大家对于这种说法都是身体力行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的《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手稿上经过改动的地方却达160多处,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琳娜》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二十余次。可见,“改”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件挺重要的事儿。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评改”环节不应该是被忽略的环节。近年来,有一种声音时常出现,“习作评改不应该改变学生的原意,应尽可能保存学生习作的原貌。”这种观点,应该是对过往“矫枉过正”的评改法提出的纠正,却在流传中渐渐模糊了其本来的意思,让老师在评改环节“不敢改”,生怕毁了学生的“原貌”。学生表达的“情感”、传达的“思想”原貌是不该改,该改的是“如何用更好的语言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如果这都不改,仅仅是纠纠病句,改改错字,那么评改又有何意义?
管建刚老师的这本书,很有意思。打开来,没有理论性的导入,直接就是一篇篇他精心批改的学生习作,附上修改的原因和修改后的成文。看到这一篇篇涂满修改符号的习作,真是令人感动。管老师评改有原则:语言要简练,能删都删;表达形式要多变,灵活运用表达方法。我想,学生跟着管老师经历几次这样“反思自我、否定自我”的评改,其对于习作的指导意义是不亚于习作前的指导的。而跟着管老师养成了这样的“精修习惯”,必定受益终身。
自此,只是读文而来的浅薄感受,在接下来的《统编习作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我会继续思考“习作的评改”,并争取有新的收获和感想。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评改”环节不应该是被忽略的环节。近年来,有一种声音时常出现,“习作评改不应该改变学生的原意,应尽可能保存学生习作的原貌。”这种观点,应该是对过往“矫枉过正”的评改法提出的纠正,却在流传中渐渐模糊了其本来的意思,让老师在评改环节“不敢改”,生怕毁了学生的“原貌”。学生表达的“情感”、传达的“思想”原貌是不该改,该改的是“如何用更好的语言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如果这都不改,仅仅是纠纠病句,改改错字,那么评改又有何意义?
管建刚老师的这本书,很有意思。打开来,没有理论性的导入,直接就是一篇篇他精心批改的学生习作,附上修改的原因和修改后的成文。看到这一篇篇涂满修改符号的习作,真是令人感动。管老师评改有原则:语言要简练,能删都删;表达形式要多变,灵活运用表达方法。我想,学生跟着管老师经历几次这样“反思自我、否定自我”的评改,其对于习作的指导意义是不亚于习作前的指导的。而跟着管老师养成了这样的“精修习惯”,必定受益终身。
自此,只是读文而来的浅薄感受,在接下来的《统编习作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我会继续思考“习作的评改”,并争取有新的收获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