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河流故事读后感选录(12)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在一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估观众智商、大量抄袭复制的综艺节目的反衬下,传递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的电视读书节目自然鹤立鸡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不过,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电视读书对阅读的重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是对读书的重启,是一种文字在其他平台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现代媒介批判经典《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影像要求造成视觉冲击,要求有更多的画面。或者说,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
比如,《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把电视和读书比作两个人,那么,电视读书节目就是电视在亲吻读书。只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所以,像一些乐观者预计得那样,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起国民的阅读风潮,改变目前的阅读现状,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阅读的几乎带有宿命的衰落,远非一时一事所能改变。
不过,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电视读书对阅读的重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是对读书的重启,是一种文字在其他平台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现代媒介批判经典《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影像要求造成视觉冲击,要求有更多的画面。或者说,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
比如,《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把电视和读书比作两个人,那么,电视读书节目就是电视在亲吻读书。只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所以,像一些乐观者预计得那样,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起国民的阅读风潮,改变目前的阅读现状,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阅读的几乎带有宿命的衰落,远非一时一事所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