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独特魅力读后感摘录(34)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03、终
读朱先生的《谈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惊奇。在枯燥的理工科学习中偶尔体验一下文人墨客的情怀,感受诗词歌赋中的风花雪月,以第三视觉去看哲人的争辩,岂不妙哉?记得有一章中写艺术的移情于景,写到王昌龄的《长信怨》,写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写班婕妤团扇之用意,写王昌龄又用团扇之意,读完这一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初中语文老师费九牛二虎之力给你讲象征讲抽象,撑着脑袋听到头晕晕也没能明白什么是象征什么是抽象,读完这段文字,便有“原来是这个样子啊”的感叹!不求一本书能读懂美学,看透美的哲理,但希望能以这本书为起点,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和眼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书中所写美学的魅力,让生活变得不再仅仅是柴米油盐那么简单,即使是仅仅有柴米油盐也可以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深度,应书中最后一章先生的提议,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头向前,也当时不时停下来,慢慢走,欣赏路两边的风景!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7
最近又重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一书,跟上次读起来感觉又有很大不同,收获良多。这或许正是经典书籍的魅力所在:除了百看不厌,还能让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谈美》开
同样的一棵古松,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观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即便是极客观存在的美,也要通过审美(主观)的眼睛才能见到。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怀才不遇的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优秀的设计作品也得同样有眼光的业主才能欣赏和认可呀(笑)。
说回上面的三种观点,作者认为分别代表了实用性、科学性和美感性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首先要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对于生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有些不关痛痒。于是我们对于他们就有了爱恶的情感。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
读朱先生的《谈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惊奇。在枯燥的理工科学习中偶尔体验一下文人墨客的情怀,感受诗词歌赋中的风花雪月,以第三视觉去看哲人的争辩,岂不妙哉?记得有一章中写艺术的移情于景,写到王昌龄的《长信怨》,写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写班婕妤团扇之用意,写王昌龄又用团扇之意,读完这一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初中语文老师费九牛二虎之力给你讲象征讲抽象,撑着脑袋听到头晕晕也没能明白什么是象征什么是抽象,读完这段文字,便有“原来是这个样子啊”的感叹!不求一本书能读懂美学,看透美的哲理,但希望能以这本书为起点,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和眼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书中所写美学的魅力,让生活变得不再仅仅是柴米油盐那么简单,即使是仅仅有柴米油盐也可以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深度,应书中最后一章先生的提议,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头向前,也当时不时停下来,慢慢走,欣赏路两边的风景!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7
最近又重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一书,跟上次读起来感觉又有很大不同,收获良多。这或许正是经典书籍的魅力所在:除了百看不厌,还能让人每次都有新的感悟。
《谈美》开
同样的一棵古松,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观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即便是极客观存在的美,也要通过审美(主观)的眼睛才能见到。我不由得想起那句怀才不遇的老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优秀的设计作品也得同样有眼光的业主才能欣赏和认可呀(笑)。
说回上面的三种观点,作者认为分别代表了实用性、科学性和美感性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首先要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对于生活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有些不关痛痒。于是我们对于他们就有了爱恶的情感。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