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能欣赏我故事读后感聚集(6)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第6周读书笔记
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当读了《只有你欣赏我》这个故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而正是因为文中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这句话。
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妈妈养了一个儿子,儿子并不聪明,从小到大,儿子基本上都在差生行列中,很少是优秀的。每一次家长会,老师总会告诉他的妈妈他表现不好,可是每一次家长会结束,妈妈都会用善意的谎言告诉儿子,老师对他很满意,以此鼓励儿子进步。初中的一次家长会,妈妈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孩子听了,拼了命地刻苦学习。后来高中毕业,他被清华录取了。
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只有你欣赏我!”正因为有了这凝重的欣赏,才有了这个孩子一个又一个的进步,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才有了他走进清华学府的现实。文中的妈妈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不管有多少个老师放弃了她的孩子,她始终鼓励他,用自己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信任与希望,最终造就了一位杰出的人才。这位母亲的尊重、赞赏使她的儿子有了面对困难、应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她的儿子不仅仅是超越了别人,更重要的是他超越了自己。这样的一个历程,这个孩子的心中有这样的一个支柱:妈妈欣赏我。就是这样的“欣赏”支持着孩子一步一步的前进。
第7周读书笔记
吕叔湘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论集》一书的序文中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定法不是法’。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人做事不讲方法,方法是要讲的。但是不要把它讲死了,要把它讲活。”什么叫做讲活了?就是要一方面坚持原则,一方面又能适应具体情况。吕老又说,“……除此之外,还有‘学’,那就是说,对本学科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哪一种学问都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谁也不可能全知道,但要是能够遇到不懂的东西,知道到哪里去查考,也就好了。”这段话原本是说教师的才、学、识修养的,但笔者认为如果把它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们学的过程的一种要求,使学生能逐渐达到这种境界,那也就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了。
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当读了《只有你欣赏我》这个故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而正是因为文中的事例充分证明了这句话。
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妈妈养了一个儿子,儿子并不聪明,从小到大,儿子基本上都在差生行列中,很少是优秀的。每一次家长会,老师总会告诉他的妈妈他表现不好,可是每一次家长会结束,妈妈都会用善意的谎言告诉儿子,老师对他很满意,以此鼓励儿子进步。初中的一次家长会,妈妈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孩子听了,拼了命地刻苦学习。后来高中毕业,他被清华录取了。
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只有你欣赏我!”正因为有了这凝重的欣赏,才有了这个孩子一个又一个的进步,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才有了他走进清华学府的现实。文中的妈妈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不管有多少个老师放弃了她的孩子,她始终鼓励他,用自己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信任与希望,最终造就了一位杰出的人才。这位母亲的尊重、赞赏使她的儿子有了面对困难、应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她的儿子不仅仅是超越了别人,更重要的是他超越了自己。这样的一个历程,这个孩子的心中有这样的一个支柱:妈妈欣赏我。就是这样的“欣赏”支持着孩子一步一步的前进。
第7周读书笔记
吕叔湘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论集》一书的序文中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定法不是法’。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人做事不讲方法,方法是要讲的。但是不要把它讲死了,要把它讲活。”什么叫做讲活了?就是要一方面坚持原则,一方面又能适应具体情况。吕老又说,“……除此之外,还有‘学’,那就是说,对本学科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哪一种学问都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谁也不可能全知道,但要是能够遇到不懂的东西,知道到哪里去查考,也就好了。”这段话原本是说教师的才、学、识修养的,但笔者认为如果把它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们学的过程的一种要求,使学生能逐渐达到这种境界,那也就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