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谈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汇集(4)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态度三:对待事业,“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和信念。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心灵的声音。历览古圣先贤,他们都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当我们的内心越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张扬的、外在的形式,去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样,当我们走入社会角色时,能够不失自我、有所担当、做到最好。
态度四:对待岁月,淡定从容。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30岁以前,用加法生活,获取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走到30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于丹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对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就是“立”的一种见证。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要学着用减法生活,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知天命时,内心有了一定的定力,能把各种道理进行融会和提升,不为外物所动了。这就好比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手无寸铁,但双手一出,却能挥出剑气,因为,所有的武艺都已在他内心深处。这种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的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我对《论语》里一个“子贡问政”的小故事印象深刻。
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需要什么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国家要强大,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有足够的粮食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这让我想到,现在的我刚刚踏进组织部的大门,部里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种无形的、信仰的力量把部机关凝聚起来。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快乐地工作。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不认为志向越高远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和信念。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个社会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心灵的声音。历览古圣先贤,他们都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当我们的内心越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张扬的、外在的形式,去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样,当我们走入社会角色时,能够不失自我、有所担当、做到最好。
态度四:对待岁月,淡定从容。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30岁以前,用加法生活,获取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走到30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于丹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对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就是“立”的一种见证。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要学着用减法生活,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知天命时,内心有了一定的定力,能把各种道理进行融会和提升,不为外物所动了。这就好比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手无寸铁,但双手一出,却能挥出剑气,因为,所有的武艺都已在他内心深处。这种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的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我对《论语》里一个“子贡问政”的小故事印象深刻。
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需要什么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国家要强大,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有足够的粮食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这让我想到,现在的我刚刚踏进组织部的大门,部里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种无形的、信仰的力量把部机关凝聚起来。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快乐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