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点梅花读后感总汇(4)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他之于无隅,这五年以来,有如一日,真是人所难能的!
关心这诗稿的,还有白采与周了因两位先生。白先生有一篇小说,叫《作诗的儿子》, 是纪念无隅的,里面说到这诗稿。那时我还在温州。他将这篇小说由平伯转寄给我,附了一 信,催促我设法付印。他和平伯,和我,都不相识;因这一来,便与平伯常常通信,后来与 我也常通信了。这也算很巧的一段因缘。我又告诉醒民,醒民也和他写了几回信。据醒民 说,他曾经一度打算出资印这诗稿;后来因印自己的诗,力量来不及,只好罢了。可惜这诗 稿现在行将付印,而他已死了三年,竟不能见着了!周了因先生,据醒民说,也是无隅的好 友。醒民说他要给这诗稿写一篇序,又要写一篇无隅的传。但又说他老是东西飘泊着,没有 准儿;只要有机会将这诗稿付印,也就不必等他的文章了。我知道他现在也在南洋什么地 方;路是这般远,我也只好不等他了。
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
1928年5月9日作。
作品欣赏:
以情感人,这已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而诚挚深沉的感情更是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源泉。朱自清先生曾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序里提出他的创作“意在表现自己”,从朱先生的大量散文作品中,确可看出,无论是描述自己的身世生活经历,还是表现亲朋故友的音容笑貌,无不坦白地裸露作者赤诚的心灵。他为友人无隅君的诗集《梅花》作的后记,应该算作一篇评论性的`散文,但字里行间仍融进了一种对亡友至性至深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用散文形式写作序跋一类的文字,并且富于感人至深的情愫,朱自清应推首位,由此也可见朱先生是一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作家。
在《梅花》后记中,朱自清先生怀着感伤的心情追忆了与无隅君相聚的场面,以及为了帮助贫困的家庭积蓄些钱财以安葬英年早逝的无隅君,朱先生与友人到处奔波而又四处碰壁的景况,所以当开明书店答应印行亡友的作品《梅花》集时,作者悲喜交加,感慨万端,所以作者仿佛按纳不住积蓄已久的感情,开篇便点明:“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从诗稿的命运转到主人悲剧性的短暂人生,物在人亡,而且想来这份诗稿虽“卖是卖了,想起无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湿里,在数年的尘封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强烈的感伤使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自己于心不安的自责,同时也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作者又以充满敬重的心情记叙了为这部诗集的出版呕心沥血的林醒民君,以及关心这部诗稿的白采与周了因先生。
关心这诗稿的,还有白采与周了因两位先生。白先生有一篇小说,叫《作诗的儿子》, 是纪念无隅的,里面说到这诗稿。那时我还在温州。他将这篇小说由平伯转寄给我,附了一 信,催促我设法付印。他和平伯,和我,都不相识;因这一来,便与平伯常常通信,后来与 我也常通信了。这也算很巧的一段因缘。我又告诉醒民,醒民也和他写了几回信。据醒民 说,他曾经一度打算出资印这诗稿;后来因印自己的诗,力量来不及,只好罢了。可惜这诗 稿现在行将付印,而他已死了三年,竟不能见着了!周了因先生,据醒民说,也是无隅的好 友。醒民说他要给这诗稿写一篇序,又要写一篇无隅的传。但又说他老是东西飘泊着,没有 准儿;只要有机会将这诗稿付印,也就不必等他的文章了。我知道他现在也在南洋什么地 方;路是这般远,我也只好不等他了。
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
1928年5月9日作。
作品欣赏:
以情感人,这已是人人通晓的艺术诀窍,而诚挚深沉的感情更是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源泉。朱自清先生曾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序里提出他的创作“意在表现自己”,从朱先生的大量散文作品中,确可看出,无论是描述自己的身世生活经历,还是表现亲朋故友的音容笑貌,无不坦白地裸露作者赤诚的心灵。他为友人无隅君的诗集《梅花》作的后记,应该算作一篇评论性的`散文,但字里行间仍融进了一种对亡友至性至深的感情,令人为之动容。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用散文形式写作序跋一类的文字,并且富于感人至深的情愫,朱自清应推首位,由此也可见朱先生是一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作家。
在《梅花》后记中,朱自清先生怀着感伤的心情追忆了与无隅君相聚的场面,以及为了帮助贫困的家庭积蓄些钱财以安葬英年早逝的无隅君,朱先生与友人到处奔波而又四处碰壁的景况,所以当开明书店答应印行亡友的作品《梅花》集时,作者悲喜交加,感慨万端,所以作者仿佛按纳不住积蓄已久的感情,开篇便点明:“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从诗稿的命运转到主人悲剧性的短暂人生,物在人亡,而且想来这份诗稿虽“卖是卖了,想起无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湿里,在数年的尘封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强烈的感伤使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自己于心不安的自责,同时也为了求得心灵的慰藉,作者又以充满敬重的心情记叙了为这部诗集的出版呕心沥血的林醒民君,以及关心这部诗稿的白采与周了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