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沟通艺术读后感集锦(36)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书中提到教育的“三大支柱组成”让我很受启发:
①家庭教育(教育基础之基础):孩子从出生到走向社会的整个成长阶段,需要学会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育优良的品德……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有社会生活的开端。
②学校教育: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教育场所和机构。
③社会教育:努力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监督家长和学校的教学行为,并努力配合家长和学校拓展孩子的学习视野;明白“谁想为孩子谋福利,就必须随时随地先为父母谋福利,做实事,余下的事情只需顺其发展。
然而时常我们的认识都被单一的局限了。我们总是在强调,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要达到三者合一的效果。可是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总是把教育的第二责任人推到最前锋,让它承担了很多职责之外的事情和责任。然而我们的第一责任人——家长,他们的教育意识常处于空缺的状态,他们更多的是把着力点定在学校教育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第一教育人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时代,作为教育人(第二责任人)肩负的责任和压力相当重大。
面对当前的这种现状,我想唯一能做的就是沟通。通过家校之间的沟通来及时实现思想和情感传的递和反馈,然后相互理解、相互制约,达成教育共识。
美国教育家赫斯伯格说:“学校要变得更好,我们就需要更多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家长。参与教育的家长越多,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将变得更好。”
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家长参与教育,不与家长建立起融洽、合作的双边关系,只想单打独斗完成教育任务,将会使教育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7
读了《一份特别的教案》中的《沟通的艺术》感受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
①家庭教育(教育基础之基础):孩子从出生到走向社会的整个成长阶段,需要学会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习惯、培育优良的品德……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有社会生活的开端。
②学校教育:帮助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教育场所和机构。
③社会教育:努力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监督家长和学校的教学行为,并努力配合家长和学校拓展孩子的学习视野;明白“谁想为孩子谋福利,就必须随时随地先为父母谋福利,做实事,余下的事情只需顺其发展。
然而时常我们的认识都被单一的局限了。我们总是在强调,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力,要达到三者合一的效果。可是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总是把教育的第二责任人推到最前锋,让它承担了很多职责之外的事情和责任。然而我们的第一责任人——家长,他们的教育意识常处于空缺的状态,他们更多的是把着力点定在学校教育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第一教育人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时代,作为教育人(第二责任人)肩负的责任和压力相当重大。
面对当前的这种现状,我想唯一能做的就是沟通。通过家校之间的沟通来及时实现思想和情感传的递和反馈,然后相互理解、相互制约,达成教育共识。
美国教育家赫斯伯格说:“学校要变得更好,我们就需要更多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的家长。参与教育的家长越多,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国家的教育都将变得更好。”
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家长参与教育,不与家长建立起融洽、合作的双边关系,只想单打独斗完成教育任务,将会使教育工作变得异常艰难。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7
读了《一份特别的教案》中的《沟通的艺术》感受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经常会看到,同是一位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批评他接受批评的态度很好,有的老师批评他却顶牛,为什么呢?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沟通的艺术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哪里找到答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是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的确如此,学生之所以犯某种错误,一定有他的内心的想法或根源,不是平白无故就犯错误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犯错误的根源,才能批评道点子上,你批评的语言学生才能接受,否则,一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从心灵上接受不了,不顶牛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