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田园风光的读后感合计(16)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读后感1
文学经典,耐人寻味,通过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史上经典名着的阅读和品味,培养我们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不仅接受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人文事物的认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他生性娴静、热爱自然,很欣赏道家的反朴,从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但由于在思想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时期屡仕屡隐,终于因为目击了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肯同流合污,而毅然告官还乡。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辞官还乡,隐居于美好田野之间,内心的那一份恬适、愉悦之情。全市没有极其华丽的辞藻,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的景物,但却充满了盎然诗意,耐人寻味,使我们深深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好。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读后感1
文学经典,耐人寻味,通过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史上经典名着的阅读和品味,培养我们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不仅接受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人文事物的认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他生性娴静、热爱自然,很欣赏道家的反朴,从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但由于在思想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时期屡仕屡隐,终于因为目击了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肯同流合污,而毅然告官还乡。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辞官还乡,隐居于美好田野之间,内心的那一份恬适、愉悦之情。全市没有极其华丽的辞藻,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的景物,但却充满了盎然诗意,耐人寻味,使我们深深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