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征文汇总(34)
2022-08-23 来源:百合文库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感 篇6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