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善放生的福报的读后感合集(60)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厌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
拉哈克斯兰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罗素说:“我觉得不论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他宗教创教人。”
通过这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们的证明及评价,可知佛教乃智慧之宗教。佛教二字,实为“佛的.教诲”或“佛的教育”;拜佛,是向导师行跪拜之礼,而不是拜神。佛教是无神的。佛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佛是觉悟者,三皈依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佛为觉、法为正、僧为净。而这三者,每人自性中本自具足,所以,佛事已觉已成之佛,而众生是未成之佛,我们都可成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在《大般若经》中第577卷,后人把其摘录出来,印成单行本而流行。金刚含有坚、利、明三义,是比喻其坚,故万物不能损伤;其利,故能损坏一切物;其明,能除一切黑暗。
般若是梵语,华语译为智慧,专指能徹悟绝对佛性的智慧。般若有三义,即:实相、观照、文字(方便),所以用金刚喻之三义与三般若相应:
佛的实相般若清净无染,象金刚一样坚,万物不能损伤;
佛的观照般若念念观照,能损坏一切物相;
佛的文字般若是无尽灯,能除去黑暗带来光明。
《金刚经》和《坛经》反复提到“无相”,《金刚经》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若见虚相是非相,则见如来。”《坛经》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为什么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这就要谈到佛教的原理、教义,也就是佛的宇宙观:佛教哲学认为茫茫宇宙“无作者义”,就是说没有造物主或其他什么神在主宰一切,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因果相续的结果,这就是“缘起论”,缘起偈说:“诸法因缘生”,佛曾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了解佛教一定要明了缘起论。佛教的教义中的四圣谛(谛即是真理)四谛为苦,集灭、道。指明人生的苦(苦),苦的来源(集)、苦的消灭(灭),消灭苦的方法(八正道)。综合以上理论,得出“诸行无常”,因为世间一切物质均是由“四大”所组成,“大”为梵语,意为“元素”,四大即: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厌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
拉哈克斯兰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罗素说:“我觉得不论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他宗教创教人。”
通过这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们的证明及评价,可知佛教乃智慧之宗教。佛教二字,实为“佛的.教诲”或“佛的教育”;拜佛,是向导师行跪拜之礼,而不是拜神。佛教是无神的。佛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佛是觉悟者,三皈依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佛为觉、法为正、僧为净。而这三者,每人自性中本自具足,所以,佛事已觉已成之佛,而众生是未成之佛,我们都可成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在《大般若经》中第577卷,后人把其摘录出来,印成单行本而流行。金刚含有坚、利、明三义,是比喻其坚,故万物不能损伤;其利,故能损坏一切物;其明,能除一切黑暗。
般若是梵语,华语译为智慧,专指能徹悟绝对佛性的智慧。般若有三义,即:实相、观照、文字(方便),所以用金刚喻之三义与三般若相应:
佛的实相般若清净无染,象金刚一样坚,万物不能损伤;
佛的观照般若念念观照,能损坏一切物相;
佛的文字般若是无尽灯,能除去黑暗带来光明。
《金刚经》和《坛经》反复提到“无相”,《金刚经》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若见虚相是非相,则见如来。”《坛经》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为什么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这就要谈到佛教的原理、教义,也就是佛的宇宙观:佛教哲学认为茫茫宇宙“无作者义”,就是说没有造物主或其他什么神在主宰一切,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因果相续的结果,这就是“缘起论”,缘起偈说:“诸法因缘生”,佛曾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了解佛教一定要明了缘起论。佛教的教义中的四圣谛(谛即是真理)四谛为苦,集灭、道。指明人生的苦(苦),苦的来源(集)、苦的消灭(灭),消灭苦的方法(八正道)。综合以上理论,得出“诸行无常”,因为世间一切物质均是由“四大”所组成,“大”为梵语,意为“元素”,四大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