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语言学讲座读后感精练(28)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中世纪学者对语法学研究。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名词分为两类:专名(苏格拉底)和通名(人)。唯实论者认为专名与通名均指称实在对象,唯名论者阿伯拉尔认为个别高于一般,专名“苏格拉底”所指是唯一,通名“人”却没有明确对象。“人”的意义在于代表一个类的记号,而不在于有所指。另一个唯名论者奥康姆也类似观点,他区分实体语词(桌子)和形式语词(“有些”、“如果?那么?”等逻辑常项)。20世纪语言哲学大部分持唯名论。
中世纪的语言哲学问题。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多数认为词在先,因句子由词构成。
第四节 近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近代哲学中,对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家影响较大的是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康德、密尔等人。 洛克。认为词指示的是观念,不是事物。通名指示类的观念,类的观念由类的属性合成。马的四足、有毛、食草等多种属性合起来就是“马”的意义,也是识别马的标准。
莱布尼茨。反对洛克,认为语词不是观念,因每个人观念不尽相同。倾向把语词作为语言共同体共享的符号。强调自然语言依赖知觉,但知觉有模糊、歧义缺陷,自然语言不是最佳描述客观物的工具,人们发明的语词渗入人们自己的偏好,为此需建立符号体系。
贝克莱。另一角度反对洛克,认为名称不直接指称任何对应于实体的观念,而是指称对应于现象的特殊观念。最终否定了“物质实体”的概念。
密尔。名称对应于对象。通名既有意义又有指陈,也可说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内涵代表对象根本属性,外延是名称所使用对象的结合。内涵决定外延,eg“人”的内涵是两足无羽的理性动物,凡符合这一定义的所有对象是人。内涵视作通名所指的类对象,识别类的标准,且说出对象的属性。专名没有意义的标记,只有外延无内涵。密尔把“如果”、“和”之类的词称作“语法词”甚至“句子的句法成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
中世纪的语言哲学问题。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多数认为词在先,因句子由词构成。
第四节 近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近代哲学中,对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家影响较大的是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康德、密尔等人。 洛克。认为词指示的是观念,不是事物。通名指示类的观念,类的观念由类的属性合成。马的四足、有毛、食草等多种属性合起来就是“马”的意义,也是识别马的标准。
莱布尼茨。反对洛克,认为语词不是观念,因每个人观念不尽相同。倾向把语词作为语言共同体共享的符号。强调自然语言依赖知觉,但知觉有模糊、歧义缺陷,自然语言不是最佳描述客观物的工具,人们发明的语词渗入人们自己的偏好,为此需建立符号体系。
贝克莱。另一角度反对洛克,认为名称不直接指称任何对应于实体的观念,而是指称对应于现象的特殊观念。最终否定了“物质实体”的概念。
密尔。名称对应于对象。通名既有意义又有指陈,也可说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内涵代表对象根本属性,外延是名称所使用对象的结合。内涵决定外延,eg“人”的内涵是两足无羽的理性动物,凡符合这一定义的所有对象是人。内涵视作通名所指的类对象,识别类的标准,且说出对象的属性。专名没有意义的标记,只有外延无内涵。密尔把“如果”、“和”之类的词称作“语法词”甚至“句子的句法成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