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转折读后感锦集(40)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一、周易中的忧患意识。八八六十四卦,63卦是既济,64卦是未济,“已经成功”了,最后还是“没成功”,重新开始,从头再来,而不是圆圆满满大团圆,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二、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有经有权”,才是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君臣之道的“唱反调”―“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唱反调是“和”,拍马屁是“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唱反调”已经很稀有了,现在强调的是“高度统一”。
三、兵家的思考。春秋时代的战争真是“费厄泼赖”,很讲究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追逃兵不能超过50步),而到了战国时代就开始杀人灭国,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别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善战者就要“为自己做准备,让敌人犯错误”。
四、老子的方法。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易教授以古代房中术做比喻,“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善用人者为之下”。
五、魏晋的风度。魏晋人物的传奇故事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魏晋风度是逼出来的”,它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从有用到无用,从人格到性情,从社会到自然。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魏晋求美。
六、禅宗的境界。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就是“觉悟者”,觉悟是成佛的关键,觉悟的关键是自我。佛与众生,只有一念之差,迷还是悟?为什么迷,因为执,这就是“执迷不悟”的正解。禅宗所谓开悟就是找回自己。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
二、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有经有权”,才是中庸,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君臣之道的“唱反调”―“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唱反调是“和”,拍马屁是“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样的“唱反调”已经很稀有了,现在强调的是“高度统一”。
三、兵家的思考。春秋时代的战争真是“费厄泼赖”,很讲究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追逃兵不能超过50步),而到了战国时代就开始杀人灭国,不那么温良恭俭让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别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善战者就要“为自己做准备,让敌人犯错误”。
四、老子的方法。老子的价值取向就是求下、贵柔、崇阴、尚无、喜欢原生态。易教授以古代房中术做比喻,“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善用人者为之下”。
五、魏晋的风度。魏晋人物的传奇故事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魏晋风度是逼出来的”,它是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里程碑,从有用到无用,从人格到性情,从社会到自然。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魏晋求美。
六、禅宗的境界。禅宗抓住了佛教的根本,佛就是“觉悟者”,觉悟是成佛的关键,觉悟的关键是自我。佛与众生,只有一念之差,迷还是悟?为什么迷,因为执,这就是“执迷不悟”的正解。禅宗所谓开悟就是找回自己。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