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诵维摩诘经后读后感精练(8)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哇,照此比来,我起码是手捧佛经,一句一章奉读,所以,“戏说”非“谤佛”,而是敬佛。
不过,也要为佛弟子们辩护一句,信佛不一定非要读经,不管是听和尚讲经还是度娘帮忙,只要信心有了,相信,进而皈依,就是目的。信仰不是做学问,更不是像我这样,为了好玩,人家有了安身立命的去处,应该羡慕。
言归正传。
既然是“经”,总是富含哲理的,是哲学思辨的产物,粘上“哲学”或“思辨”,任何事物都可能变得枯燥无味,佛经同样,先放一放嘛,等兴趣来了再去思考,永远没兴趣也无妨,欣赏散文,听听故事,蛮好,何必做伤神的哲理思考呢?读佛经本身不就是跟佛谈心,聆听佛陀教诲吗?
《金刚经》和《心经》特点是,没有佛教基础知识,《心经》只供“有嘴无心”的初学者背诵;《金刚经》则就是丁点佛教知识也没有的也能读懂。
两经没有大篇幅的赞颂之词构成的“心灵鸡汤”,特别是《金刚经》,开头就把人带入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场合,两行字就让你身临其境,享受静谧,祥和的气氛。
话说古印度,一个叫做“舍卫国”的小国家的国都舍卫城郊区,有一座园林,叫“祗树给孤独园”。此园据说是一个叫做“孤独长者”和一个什么太子精心建造送给佛陀,作为修行和说法场地,为佛陀在世讲经说法的两大园林之一。园内有“茂林修竹”,佛祖在这儿住了二十五年。园子很大,佛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能同时容纳两千五百人,够大的。
好,场景介绍了,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佛陀穿好衣服,手托讨饭钵,进舍卫城里讨饭去了。看到没有:最早的和尚,包括佛祖他老人家,不带自己烧饭的,就要饭吃。要饭也有规矩,《金刚经》说是:“次第乞”,即从碰到的第一家开始,按顺序敲门要饭,而且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决不允许挑三拣四。
经文说,佛祖“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讨饭归来,吃完,洗洗脚,把铺位弄弄干净,铺整齐后坐下来。
此时,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众人中站了起来,只见他袒露右臂,右膝跪地,合掌而恭敬地对师傅佛祖提问题:尊贵的世尊啊!我们这些有着善良之心的男女信徒们,已经发愿,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梵语读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啊!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安顿,如何降服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呢?
不过,也要为佛弟子们辩护一句,信佛不一定非要读经,不管是听和尚讲经还是度娘帮忙,只要信心有了,相信,进而皈依,就是目的。信仰不是做学问,更不是像我这样,为了好玩,人家有了安身立命的去处,应该羡慕。
言归正传。
既然是“经”,总是富含哲理的,是哲学思辨的产物,粘上“哲学”或“思辨”,任何事物都可能变得枯燥无味,佛经同样,先放一放嘛,等兴趣来了再去思考,永远没兴趣也无妨,欣赏散文,听听故事,蛮好,何必做伤神的哲理思考呢?读佛经本身不就是跟佛谈心,聆听佛陀教诲吗?
《金刚经》和《心经》特点是,没有佛教基础知识,《心经》只供“有嘴无心”的初学者背诵;《金刚经》则就是丁点佛教知识也没有的也能读懂。
两经没有大篇幅的赞颂之词构成的“心灵鸡汤”,特别是《金刚经》,开头就把人带入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场合,两行字就让你身临其境,享受静谧,祥和的气氛。
话说古印度,一个叫做“舍卫国”的小国家的国都舍卫城郊区,有一座园林,叫“祗树给孤独园”。此园据说是一个叫做“孤独长者”和一个什么太子精心建造送给佛陀,作为修行和说法场地,为佛陀在世讲经说法的两大园林之一。园内有“茂林修竹”,佛祖在这儿住了二十五年。园子很大,佛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能同时容纳两千五百人,够大的。
好,场景介绍了,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佛陀穿好衣服,手托讨饭钵,进舍卫城里讨饭去了。看到没有:最早的和尚,包括佛祖他老人家,不带自己烧饭的,就要饭吃。要饭也有规矩,《金刚经》说是:“次第乞”,即从碰到的第一家开始,按顺序敲门要饭,而且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决不允许挑三拣四。
经文说,佛祖“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讨饭归来,吃完,洗洗脚,把铺位弄弄干净,铺整齐后坐下来。
此时,十大弟子中,号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众人中站了起来,只见他袒露右臂,右膝跪地,合掌而恭敬地对师傅佛祖提问题:尊贵的世尊啊!我们这些有着善良之心的男女信徒们,已经发愿,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梵语读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啊!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安顿,如何降服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