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读后感400字精练(42)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唐太宗以前的帝王对于实录还是有一定的戒惧之心,一般不翻阅,以防干预史官记录,这也算一种规矩。但是唐太宗带了一个不好的头,他在生前就觍着脸皮翻阅实录,声称“若自己有不好的地方,也可以作为鉴诫嘛。”真实原因可不是这么回事,他非常关心史家如何记录玄武门之变。他看过之后还觍着脸说:“同志们,你们当秉笔直书啊,没有什么需要隐讳的,毕竟周公不也有诛管蔡之举嘛!”这种指导性意见的下达,史官们自然是心神领会。
今天,虽然早已不是为尊者讳的时代,但我们读史,特别是古代史,一定要明白史家为尊者讳的“良苦用心”,认清曲笔、隐笔、讳笔,才能体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比如《资治通鉴》中描写汉废帝刘贺,把他描写成一幅奸邪小人的模样,偷鸡摸狗不如也,废除的时候,甚至罗织有千多条罪状。刘宋废帝刘子业,凶残暴虐,滥杀无辜,天良丧尽,淫乱无度。还有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功绩被一笔抹过,淫乱成为他的重头戏。如此等等都是曲笔,是为了完美继承者帝王形象所作的艺术加工。
其中有些地方描写到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微妙关系,往往是闭口不语,我们读的时候可要小心。比如隋朝末年,李渊太原起兵,为了防止突厥趁虚而入,不得不采用绥和政策。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又恰逢突厥内讧,唐军乘虚而入大败突厥,此时太宗感叹昔日高祖向突厥称臣的苦衷。但我们翻阅史书,完全找不到高祖“称臣”的证据,这些就是隐笔。
关于华夷关系的描写,更是不伦不类。自古以来“强无恒强弱无恒弱”,强弱转换是常有的事。华夏与夷狄之间也得遵循这个道理,但我们在史书中很难看到华夏向夷狄称臣的记载,往往描述的都是华夏高高在上夷狄处下,都恨不得来当干儿子。比如隋炀帝巡边时,启民可汗奉表上言,竟称自己非突厥可汗,而是隋朝臣民,希望率领部下改穿汉服,如同华夏。隋炀帝听后以为不可,于是才作罢。
于兹盛况,隋炀帝还诗兴大发,作诗纪念:
今天,虽然早已不是为尊者讳的时代,但我们读史,特别是古代史,一定要明白史家为尊者讳的“良苦用心”,认清曲笔、隐笔、讳笔,才能体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比如《资治通鉴》中描写汉废帝刘贺,把他描写成一幅奸邪小人的模样,偷鸡摸狗不如也,废除的时候,甚至罗织有千多条罪状。刘宋废帝刘子业,凶残暴虐,滥杀无辜,天良丧尽,淫乱无度。还有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功绩被一笔抹过,淫乱成为他的重头戏。如此等等都是曲笔,是为了完美继承者帝王形象所作的艺术加工。
其中有些地方描写到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微妙关系,往往是闭口不语,我们读的时候可要小心。比如隋朝末年,李渊太原起兵,为了防止突厥趁虚而入,不得不采用绥和政策。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又恰逢突厥内讧,唐军乘虚而入大败突厥,此时太宗感叹昔日高祖向突厥称臣的苦衷。但我们翻阅史书,完全找不到高祖“称臣”的证据,这些就是隐笔。
关于华夷关系的描写,更是不伦不类。自古以来“强无恒强弱无恒弱”,强弱转换是常有的事。华夏与夷狄之间也得遵循这个道理,但我们在史书中很难看到华夏向夷狄称臣的记载,往往描述的都是华夏高高在上夷狄处下,都恨不得来当干儿子。比如隋炀帝巡边时,启民可汗奉表上言,竟称自己非突厥可汗,而是隋朝臣民,希望率领部下改穿汉服,如同华夏。隋炀帝听后以为不可,于是才作罢。
于兹盛况,隋炀帝还诗兴大发,作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