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包利民角落读后感锦集(4)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那年,游武夷山,夜半,饥饿来了,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吃到一半,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旧?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斯”……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帏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本文收入《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有删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