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书进工地读后感汇聚(2)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改革开放以,曾经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大行其道的新自由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了几十年,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其中的一些不利影响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果。2008年,改革开放0周年整,这一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向全世界昭示了我们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几年后,我们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的大经济体。又过了没几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这些辉煌的成就,因为辉煌从不缺人歌颂。今天,我们要着眼的是那群用血汗堆起"鸟巢"的农民工。
2008年,卢晖临等学者走进建筑工地,开启了对建筑工人的调查。《大工地》这本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政治经济学视角去分析新兴工人阶级的主体——建筑工人,以及他们的其所至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的著作,成为他们的研究成果。笔者在读过之后,感慨良多,不禁有一些想法诉诸笔尖。
《大工地》这本书从回顾农村改革、反思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开始,然后开始讨论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现代化"道路。再到"农民工"的这一带有政治、经济"价值"的身份问题。而后,作者们又考察了建筑工地上特有的分包劳动体制及其影响。最后两则是工人在种种压迫和不公下的主体认知的形成与抗争。因为篇幅有限,只能将本中的部分内容拿思考分析。
首先,是对农村改革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的反思。20世纪70年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最先开始的是对农村的改革,破除旧有体制,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但是,这样做只是恢复了小农经济的活力罢了。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一夜迈过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过富裕坎"的小岗村便是例证。于是,陷入困境的农村,便只能将被"剩余"的劳动力送往城市。单纯就劳动力生命的再生产而言,农村的一亩三分地好像勉强够满足人的最基本需要。为达到类似圈地运动的效果——为资本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就需要一种既有存在必然性又有需求性的东西——城市中心主义和消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