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毕飞宇纪录片读后感锦集(4)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首先,作者毕飞宇在《写作》中说过自己这篇小说的创作原型是一个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幸存的军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越之间的战争,没有美国人参战,但是作者却在小说中特意安排了中美双方的交战,这是为什么?
其次,毕飞宇又在《写作》中说道:“以我写作的经验来看,一个印象,或者说,一个记忆,很难生成一部小说。小说是在什么时候生成的呢?是在一个印象、一个记忆被另一个印象、另一个记忆激活的时候。我的小说大多来自于这样的激活。”[i]《雨天的棉花糖》这部小说正是“二姐夫”以及他家人对他的态度被《新闻联播》中美国总统老布什激动地对做过战俘的美国大兵说“你们是美国的英雄”激活起来而产生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在看到老布什那样说时会产生创作灵感呢?
以上两段结尾所提到问题的答案便是作者想要在对比中讽刺,似乎也只有这样解释才符合常理。作者这么精心安排,其实就是想通过中国和美国对待战俘态度的对比来突出我们中国人观念的欠缺,尤其是在对待战俘的观念上。站在较高的角度看这一问题,其实就是中美双方英雄观的对比。在一篇报道《美国人的英雄观》的结尾说:“在美国这次评选的二十个英雄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获得荣誉时都是活着的,没有一个是因公殉职的。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故意,如果是后者,我想他们在评判一个人是否是英雄时,就体现着对人的生命的珍重。他们说,活着比完成英雄壮举更重要。”[ii]而中国人总是习惯对我们的英雄无限的歌功颂德,小说、影视剧在塑造英雄形象时抛弃了英雄作为人的本性,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认为英雄就是英雄,英雄不能有人的七情六欲,正是这样一种观念,才有了毕飞宇小说中的“红豆”。
作者在中美英雄观的对比之中讽刺了中国人的这种“英雄不能有人的本性“的英雄观,值得我们每一位读者、每一个中国人深思,在这一方面,我们是不是应该向美国借鉴一下?
读后感优秀400字 篇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