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世界电影读后感锦集(16)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这让我想起今年的中秋节。
当时,她在台湾,我在南京,身处异地无法相见,于是只好相约同时赏月。
其实这缘起一种很常见的电影桥段:一个对着城市的远景镜头,开始慢慢举向高空,然后再缓缓落下,在这一升一降之间,画面奇妙地变成了另一个城市。
导演借此传达着某种连结的隐含意味。
所以,看着同一个月亮,也就成了一种联系,仿佛只要如此,我们就仍被一根看不见的细丝拴在一起: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通过月亮,我们把这种共有的感受传达给对方。
不同的人会因某种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比如,对着电脑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想是不是另外一些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甚至通过眼前的电影,好像能够找到它的作者,想象他在作品面前仔细斟酌认真考虑的样子:该用什么画面,该配怎样的音乐;写作的时候,我会想象自己的文章被一些陌生的读者撞见,然后有幸在他们的心里产生小小的涟漪;阅读的时候,纸面上的文字好像也都有了自己特有的气质,如同黑暗中墙面上透着亮光的小孔,贴近小心窥探,仿佛能看到另一面的神秘世界。
又如一些旧时的玩具,住过的房子,拍过的照片,吃过的难忘的食物……每一个都像是时光隧道的入口,连接着几个不同的时空。
透过它们,我们彼此相连。
这感觉,有些像Déjà vu似曾相识,很难说得清,或许可以借用佛教里的概念“业”来表达一下。
“业”是什么?梁启超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它就像是茶壶泡完茶之后留在壶壁上的茶精,每泡一次茶就多留一些茶精附在壁上,日积月累之后,泡出的茶味道更加醇香:
“业”是世间万物经过我们之后在身上留下来的那份魂影。
如果时空推回到3个月前的上海,当时,我和初次见面的小敏坐在复旦光华楼前的草坪上彻夜长谈,交换着各自的故事以及一些奇怪的念头。
虽然才刚认识不久,我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姑娘,谈话间感到她是那么熟悉,或是整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想不起来。
当时,她在台湾,我在南京,身处异地无法相见,于是只好相约同时赏月。
其实这缘起一种很常见的电影桥段:一个对着城市的远景镜头,开始慢慢举向高空,然后再缓缓落下,在这一升一降之间,画面奇妙地变成了另一个城市。
导演借此传达着某种连结的隐含意味。
所以,看着同一个月亮,也就成了一种联系,仿佛只要如此,我们就仍被一根看不见的细丝拴在一起: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通过月亮,我们把这种共有的感受传达给对方。
不同的人会因某种相同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比如,对着电脑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想是不是另外一些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甚至通过眼前的电影,好像能够找到它的作者,想象他在作品面前仔细斟酌认真考虑的样子:该用什么画面,该配怎样的音乐;写作的时候,我会想象自己的文章被一些陌生的读者撞见,然后有幸在他们的心里产生小小的涟漪;阅读的时候,纸面上的文字好像也都有了自己特有的气质,如同黑暗中墙面上透着亮光的小孔,贴近小心窥探,仿佛能看到另一面的神秘世界。
又如一些旧时的玩具,住过的房子,拍过的照片,吃过的难忘的食物……每一个都像是时光隧道的入口,连接着几个不同的时空。
透过它们,我们彼此相连。
这感觉,有些像Déjà vu似曾相识,很难说得清,或许可以借用佛教里的概念“业”来表达一下。
“业”是什么?梁启超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它就像是茶壶泡完茶之后留在壶壁上的茶精,每泡一次茶就多留一些茶精附在壁上,日积月累之后,泡出的茶味道更加醇香:
“业”是世间万物经过我们之后在身上留下来的那份魂影。
如果时空推回到3个月前的上海,当时,我和初次见面的小敏坐在复旦光华楼前的草坪上彻夜长谈,交换着各自的故事以及一些奇怪的念头。
虽然才刚认识不久,我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姑娘,谈话间感到她是那么熟悉,或是整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想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