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的读后感作文合集(8)
2022-08-22 来源:百合文库
有人说要努力改变命运与命运抗争,这话不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上天一定是对每个人公平的,每个人的命运虽然不同,但命里的“乐”和“悲”是一样多的。有人想改变命运,说明他只看到了“悲”的一面,希望自己的命是尽善尽美的,这不免有些贪婪,也有些悲观。这样,可能最后是获得了成功,但岁月不饶人,当你最终对自己的命满意时,大概也两鬓斑白了吧!回望过去,一辈子在艰难困苦中挣扎,抗争,这有有什么意义呢。这就被“悲”反作用了。而有些人,包括陶渊明,注重命里的“乐”,对上天抱以信任,顺应上天的安排,从任何地方寻找快乐,这样虽经历了悲,但终究悲和乐是平均的。而且,这种安然的心境使人内心平和。
就像《深虑论》中方孝孺提的“尽人事以合乎天心”的主张。“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都说明了“天”是凡人无法“谋”的,不如乐安天命,积善德,安然自若地度过平稳的一生。这终究是比轰轰烈烈的一生要快乐。
顺应“天道”才是正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篇3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
就像《深虑论》中方孝孺提的“尽人事以合乎天心”的主张。“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都说明了“天”是凡人无法“谋”的,不如乐安天命,积善德,安然自若地度过平稳的一生。这终究是比轰轰烈烈的一生要快乐。
顺应“天道”才是正理。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篇3
前段时间,我读了出自东晋诗人陶潜之手的《归去来兮辞》,这篇美文让我受益匪浅。对于陶潜的远离官场,只为追求内心的宁静这种做法感到惋惜。当国家重任与个人不幸的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弃前者奔后者。可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身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心系九州,胸纳赤诚之志弃小幸而怀大志。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幸福,“珍珠如土金如铁”也是幸福,“重整江山待后生”更是一种幸福,那“修国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么能不是一种幸福?
当暮霭沉沉时,我们或许彷徨过,想要卸下身上之重任追求自然;当草长莺飞时,我们或许向往过大雁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陶渊明又何曾不是为了这些世外桃源而放弃了对国家的大志。
但是,小幸为己,大幸为天下,当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应毫不抉择地选择前者。因为唯小不壮志而国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自古以来前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这种兼济天下的伟大情怀,后有王进喜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死也要为祖国拿下大油田”的这种壮志豪情。只有心系江山之大,胸怀千钧之任方能忠义于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