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读后感400选录(40)
2022-08-21 来源:百合文库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对于当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针对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强行将顿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这样的执着的道最终也只能变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适用的自然规律,立足点的不同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也就产生了变化。就像"谦虚"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或责任面前的谦虚,就会把这样美德变成了矫情和显得不够担当。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金刚经》读后感4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
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金刚经》读后感4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
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