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为政篇读后感精练(8)
2022-08-21 来源:百合文库
一、有教无类。孔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君子授学,有教无类。换成我们今天时髦的说法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说教育是不应该分对象的,不分老幼、不分贫富贵贱、不分聪明愚笨、不分善良罪恶,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什么人都教,这就是一个全民终身免费教育的概念。为什么要搞有教无类,是因为有教无类有好处。孔子搞有教无类的目的就是尽量多的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就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而由什么人来搞有教无类?孔子说了,是君子,君子也就是有道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由此可见,孔子自认自己是君子,也鼓励别人都来做君子,都来搞有教无类;同时这也有教师素质要求方面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提高自己在道德思想和教学业务方面的素养。对此孔子提出了办法: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说不断的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虚心的向所有的人学习。通过这两个办法,老师的水平就不断提高,就不会误人子弟,至少不会一直误人子弟。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提倡“仁者爱人”,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认为“后生可畏,汤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正因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非常谦和民主的,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呼唤民主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平等的重要性,教学民主化也同样得到提倡。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情引导学生,肯定学生的正确方面,不轻易给学生伤害性或压抑性批评,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奋学习。
三、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子路问:“听说人有困难,可以马上伸出援手吗?”子曰:“有父兄在的话,应先与他们商量该怎么做?”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子曰:“好啊,马上去做。”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心理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虚心的向所有的人学习。通过这两个办法,老师的水平就不断提高,就不会误人子弟,至少不会一直误人子弟。
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提倡“仁者爱人”,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认为“后生可畏,汤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正因为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有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非常谦和民主的,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呼唤民主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平等的重要性,教学民主化也同样得到提倡。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情引导学生,肯定学生的正确方面,不轻易给学生伤害性或压抑性批评,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奋学习。
三、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子路问:“听说人有困难,可以马上伸出援手吗?”子曰:“有父兄在的话,应先与他们商量该怎么做?”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子曰:“好啊,马上去做。”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心理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