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俗衣装读后感汇合(46)
2022-08-21 来源:百合文库
我强迫症,所以忍不住还是从第一回看起来了,看得速度很慢很慢,依然不太建议从中间开始看,因为人物关系的介绍基本就在前三章,后面是不停在已知人物上新添人物关系,如果一开始闹不懂这个一头雾水地看,恐怕会更加无法进入状态。第五回警幻仙子那部分金陵十二钗的诗对照后面的结局,看得我一身鸡皮疙瘩,真的太妙了。
五十四回元宵节好像是最后一次真正的热闹了,到七十六回好不容易一家团圆过中秋宝玉和凤姐却不在,贾母说,天下事总难十全,看到这里的时候好心酸。贾母强撑着想让这种天伦之乐停留得久一点,但是这个家庭也和她一样在老去,就好像有预感贾府要衰败了一样,最团圆喜庆的节日最后却散的散走的走,黛玉和湘云作诗的时候还写出“冷月葬花魂”这样的句子。
“散了”是书里后半部分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词,之前欢乐的场面很多,没注意到这个词,看到后面,诗社没有再聚齐过,凤姐小产后也再没讲过笑话,晴雯病了,每天都在查内贼还有抄家。想起五十四回最会话术的凤姐偏偏在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讲了聋子听炮仗的笑话,重复了好几次“散了”,现在这一切就好像一语成谶一样,以前所有欢快的场面都再没有了。曹雪芹真的太厉害了,每多看几页我的心都揪着,好像最可怕的时刻要到来了,而且还是循序渐进地来,这种强烈的冲击太可怕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26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五十四回元宵节好像是最后一次真正的热闹了,到七十六回好不容易一家团圆过中秋宝玉和凤姐却不在,贾母说,天下事总难十全,看到这里的时候好心酸。贾母强撑着想让这种天伦之乐停留得久一点,但是这个家庭也和她一样在老去,就好像有预感贾府要衰败了一样,最团圆喜庆的节日最后却散的散走的走,黛玉和湘云作诗的时候还写出“冷月葬花魂”这样的句子。
“散了”是书里后半部分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词,之前欢乐的场面很多,没注意到这个词,看到后面,诗社没有再聚齐过,凤姐小产后也再没讲过笑话,晴雯病了,每天都在查内贼还有抄家。想起五十四回最会话术的凤姐偏偏在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讲了聋子听炮仗的笑话,重复了好几次“散了”,现在这一切就好像一语成谶一样,以前所有欢快的场面都再没有了。曹雪芹真的太厉害了,每多看几页我的心都揪着,好像最可怕的时刻要到来了,而且还是循序渐进地来,这种强烈的冲击太可怕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26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