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炎昌的语言与文化读后感合计(6)
2022-08-21 来源:百合文库
贾玉新(1997)对中西文化中的恭维语反应方略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国人在拒绝和贬低恭维语的语义内容方面远远高于美国文化,而在接受和欣赏方面又低于美国文化。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夸奖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中国,人们很少夸家人而是贬低他们。中国人常常以否定别人赞扬或自贬以示礼貌。
2.3在其他场合下的差异表现
中国学者在报告结束时,总会谦虚几句:“本人能力有限,所谈定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教。”缺少这种“自我批评”会被中国人视为骄傲。但西方人听了却难以理解:既然知道报告有不妥之处,为何不改后再讲?在这种场合,西方学者一般会说:“希望我的报告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样,在中国学者著作的前言和后记里面,会有这样的字句:“本人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西方人会认为:这么多缺点,这本书还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还要出版?
中国人在请客之前,主人总说:“我也不会做菜,不知和不和您口味。”真正把对自己的贬损夸大到了极限,以示礼貌。这是因为“自卑而尊人”是汉文化中礼貌的核心。而西方人对此会产生误解:既然你邀请我到你家吃饭,为什么不做好饭菜?客人会觉得没面子。在西方,主人会说:“希望您吃好”之类的话,他们从不贬低自己的烹饪技术。
在赠送礼物方面也有差异。在中国,送礼物的`人常说:“小意思,不成敬意”,“真拿不出手”。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不好的礼物给别人。在西方,送礼的人一般会说:“希望你能喜欢。”之类的话。总之,中国人习惯贬低自己所送的礼物,而西方人往往表现出欣赏所送的礼物。
3.存在差异的原因
谦虚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差异。影响中西谦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那?
汉文化谦虚概念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国的封建制度长达两千多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孔子主张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正名”就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冯友兰,1980)。这种宗法等级制度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正是“礼”的核心内容。“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式的中国礼貌特征正是儒家思想的产物。“礼”的概念延续至今,“卑”的成分已逐渐消失,但是“自贬”和“自谦”仍然是中国谦虚的主要特征。
2.3在其他场合下的差异表现
中国学者在报告结束时,总会谦虚几句:“本人能力有限,所谈定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教。”缺少这种“自我批评”会被中国人视为骄傲。但西方人听了却难以理解:既然知道报告有不妥之处,为何不改后再讲?在这种场合,西方学者一般会说:“希望我的报告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样,在中国学者著作的前言和后记里面,会有这样的字句:“本人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西方人会认为:这么多缺点,这本书还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还要出版?
中国人在请客之前,主人总说:“我也不会做菜,不知和不和您口味。”真正把对自己的贬损夸大到了极限,以示礼貌。这是因为“自卑而尊人”是汉文化中礼貌的核心。而西方人对此会产生误解:既然你邀请我到你家吃饭,为什么不做好饭菜?客人会觉得没面子。在西方,主人会说:“希望您吃好”之类的话,他们从不贬低自己的烹饪技术。
在赠送礼物方面也有差异。在中国,送礼物的`人常说:“小意思,不成敬意”,“真拿不出手”。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不好的礼物给别人。在西方,送礼的人一般会说:“希望你能喜欢。”之类的话。总之,中国人习惯贬低自己所送的礼物,而西方人往往表现出欣赏所送的礼物。
3.存在差异的原因
谦虚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差异。影响中西谦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那?
汉文化谦虚概念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国的封建制度长达两千多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孔子主张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正名”就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冯友兰,1980)。这种宗法等级制度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正是“礼”的核心内容。“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式的中国礼貌特征正是儒家思想的产物。“礼”的概念延续至今,“卑”的成分已逐渐消失,但是“自贬”和“自谦”仍然是中国谦虚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