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读后感4500字整理(28)
2022-08-21 来源:百合文库
当时因为范爱农先生的不屑,鲁迅先生是愤怒的,这个人面对自己的先生被杀,竟然如此冷酷,丝毫没有惋惜之情。“那些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这两句话又看出了范爱农的不屑,也表达出了他对鲁迅的不满和不喜欢。
不管当时的现实社会如何,我想,有一个朋友终究是不错的,即使有误会,时间也会消磨,最终总会看清双眼,冰释前嫌。但时间也是不等人的,所以珍惜朋友珍惜来之不易的友情。
《范爱农》读后感2
读完鲁迅先生的《范爱农》一文我大有感触。其实文章的名称是鲁迅先生在绍兴学堂时的同事的名字,这一篇文章就是鲁迅先生写他的。范爱农,,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黄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是当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1920年随徐氏夫妇东渡日本留学。生于1883年的他,于1920年逝世,不到30岁便落水身亡,不知究竟是失足还是轻生。
鲁迅先生在对于范爱农的人物刻画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欲褒先贬的手法。从他第一次见识范爱农是在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被杀的消息传到日本,浙江同学会准备打电报到北京,“吊烈士,骂满洲”;而作为徐先生的学生,范爱农却表示反对。这让鲁迅非常气愤。但在两人再次相遇,彼此解开误会后,对彼此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后来因为极为相似的生活际遇而走到了一起,鲁迅为了生计在故乡做教员,而范爱农也是教几个小学生糊口;最后更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经常聚到一起饮酒解闷,成为了知己。范爱农的形象也从一开始“看人总像是渺视”的孤傲,冷:成了后来的后来再见时的“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有了白发了”的寒素和落魄,及目睹辛亥革命失败的消极。
而对于范爱农的死,鲁迅先生也产生怀疑,因为知道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在鲁迅先生看来,范爱农的悲剧并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挽歌。对于出身本就贫寒一无所有的范爱农来说他的离去绝不可能是因为萧条的生活问题,而理想的一时受挫也不足以使他放弃对生的热情;“哀莫大于心死”他的.致死原因是对于社会上“换汤不换药”的环境,他绝望了。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范爱农孤标傲世,愤世嫉俗,不会随波逐流,苟活于人世;所以他选择了极端的“失足”。
不管当时的现实社会如何,我想,有一个朋友终究是不错的,即使有误会,时间也会消磨,最终总会看清双眼,冰释前嫌。但时间也是不等人的,所以珍惜朋友珍惜来之不易的友情。
《范爱农》读后感2
读完鲁迅先生的《范爱农》一文我大有感触。其实文章的名称是鲁迅先生在绍兴学堂时的同事的名字,这一篇文章就是鲁迅先生写他的。范爱农,,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黄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是当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1920年随徐氏夫妇东渡日本留学。生于1883年的他,于1920年逝世,不到30岁便落水身亡,不知究竟是失足还是轻生。
鲁迅先生在对于范爱农的人物刻画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欲褒先贬的手法。从他第一次见识范爱农是在徐锡麟等革命党人被杀的消息传到日本,浙江同学会准备打电报到北京,“吊烈士,骂满洲”;而作为徐先生的学生,范爱农却表示反对。这让鲁迅非常气愤。但在两人再次相遇,彼此解开误会后,对彼此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后来因为极为相似的生活际遇而走到了一起,鲁迅为了生计在故乡做教员,而范爱农也是教几个小学生糊口;最后更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经常聚到一起饮酒解闷,成为了知己。范爱农的形象也从一开始“看人总像是渺视”的孤傲,冷:成了后来的后来再见时的“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有了白发了”的寒素和落魄,及目睹辛亥革命失败的消极。
而对于范爱农的死,鲁迅先生也产生怀疑,因为知道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在鲁迅先生看来,范爱农的悲剧并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挽歌。对于出身本就贫寒一无所有的范爱农来说他的离去绝不可能是因为萧条的生活问题,而理想的一时受挫也不足以使他放弃对生的热情;“哀莫大于心死”他的.致死原因是对于社会上“换汤不换药”的环境,他绝望了。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范爱农孤标傲世,愤世嫉俗,不会随波逐流,苟活于人世;所以他选择了极端的“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