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读后感1000字集合(10)
2022-08-21 来源:百合文库
对人生的启发:(1)要有自信,并一如既往地努力;(2)积极结交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人,并虚心学习;(3)成功路上如果能找到直接效仿的榜样,那就最好。榜样的先路可以比较容易学习。在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自己的风格;(4)为了成功,必要的时候耍点小手段,前提是不害别人。
其他特点:作者绝不隐讳迪伦的缺点。态度比较客观。鉴于迪伦刻意隐瞒自己的生活,因此对迪伦心理的刻画以及他与其他人交流的刻画有点一笔带过的感觉。不过,其他书倒是可以弥补这个欠缺,比如迪伦回忆录第一卷,以及苏西的《放任自流的时光》一书。
关于鲍勃·迪伦的获奖感言,一些媒体多少有着“标题党”式的误导。仔细看过全篇获奖感言的话,你会发现,与其认为这是“反抗”,不如说是一种“反思”。其实许多歌词之所以出色,正是因为与音乐恰到好处的联姻,甚至可以完全从音乐中抽离出来,仅仅印在纸上就足以打动人心——诗与音乐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距离2诺奖公布已经过去了整整两个月,所有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或许依然记得10月13日那个神奇的夜晚:有难以置信,有激动不已,有雀跃的欢呼,有热烈的争议,有人重新唤起了对鲍勃·迪伦遥远而又熟悉的年少记忆,有人初次听到这个名字后来便渐渐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他。
而迪伦的沉默是这个诺奖“事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笔。当关于拒领诺奖的传闻无休无止地席卷世界时,迪伦迟迟不置一词,既没有像萨特一样写一封拒领声明,也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直到半个月后,迪伦终于发声——致电瑞典学院常任秘书萨拉·丹尼尔斯,表示“诺贝尔奖的消息让我说不出话来。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迪伦也称如果条件允许,一定会去参加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举行。鲍勃·迪伦终未出席颁奖典礼。真正的原因据说是,迪伦在颁奖礼期间有巡演合约在身。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因年纪太大、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因生病住院、奥地利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因社交恐惧症都没能来到现场领奖。
其他特点:作者绝不隐讳迪伦的缺点。态度比较客观。鉴于迪伦刻意隐瞒自己的生活,因此对迪伦心理的刻画以及他与其他人交流的刻画有点一笔带过的感觉。不过,其他书倒是可以弥补这个欠缺,比如迪伦回忆录第一卷,以及苏西的《放任自流的时光》一书。
关于鲍勃·迪伦的获奖感言,一些媒体多少有着“标题党”式的误导。仔细看过全篇获奖感言的话,你会发现,与其认为这是“反抗”,不如说是一种“反思”。其实许多歌词之所以出色,正是因为与音乐恰到好处的联姻,甚至可以完全从音乐中抽离出来,仅仅印在纸上就足以打动人心——诗与音乐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距离2诺奖公布已经过去了整整两个月,所有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或许依然记得10月13日那个神奇的夜晚:有难以置信,有激动不已,有雀跃的欢呼,有热烈的争议,有人重新唤起了对鲍勃·迪伦遥远而又熟悉的年少记忆,有人初次听到这个名字后来便渐渐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他。
而迪伦的沉默是这个诺奖“事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笔。当关于拒领诺奖的传闻无休无止地席卷世界时,迪伦迟迟不置一词,既没有像萨特一样写一封拒领声明,也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直到半个月后,迪伦终于发声——致电瑞典学院常任秘书萨拉·丹尼尔斯,表示“诺贝尔奖的消息让我说不出话来。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迪伦也称如果条件允许,一定会去参加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举行。鲍勃·迪伦终未出席颁奖典礼。真正的原因据说是,迪伦在颁奖礼期间有巡演合约在身。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因年纪太大、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因生病住院、奥地利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因社交恐惧症都没能来到现场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