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语12章读后感选录(22)
2022-08-20 来源:百合文库
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就是得益非浅!
《论语》读书笔记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
《论语》读书笔记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