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游记的读后感汇聚(8)
2022-08-20 来源:百合文库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不但敢与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争斗,并为自己争来了“齐天大圣”的称号,还不惧怕任何妖魔鬼怪,绝不放过一个妖魔,面对困难绝不低头。
我还喜欢唐僧,他接受大唐皇帝的命令,前往遥远的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困难重重。唐僧面对困难决不放弃。
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应该像孙悟空和唐僧一样,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老残游记》读后感 篇1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
我还喜欢唐僧,他接受大唐皇帝的命令,前往遥远的西天取经。一路上风餐露宿,困难重重。唐僧面对困难决不放弃。
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应该像孙悟空和唐僧一样,迎难而上,才能成功。
《老残游记》读后感 篇1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么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在《资治通鉴》中有一个描写李世民的故事,也说到“路不拾遗”。故事名称是《上与群臣论止盗》,发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年代,经过是这样的:
上(指李世民)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市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贞观之治”时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遗了,我们姑且不论。但是,李世民对“止盗”采用“疏”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李世民的观点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听起来太过于理想化而已。“穷人”是任何社会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会都难以有效消失的。即便历史发展到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穷人”的故事却仍然时有耳闻,此仍由于合理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备孔子所倡导“天下大同、天下归一”,社会还能否发展,却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虑!我们所要做的是让“穷人”成为“相对穷”,而不是“绝对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