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道德的演化读后感选录(22)

2022-08-20 来源:百合文库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在《经典释文》中,陆德明解释王弼《道德经注》时曾指出:“德,道之用也”。“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徳”虽排于“道”之后,但极具现实精神。《道德经》通过“德”这一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有人说,治徳分为三步。失-徳-道。“徳”为“道”之功,是道德体现,修道先修德。我最喜爱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敝以为可以作为一生的信条去遵循。这是一种超脱的世界观,一种虽柔弱却睥睨万物的高尚情操。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世界上最温柔的事物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