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八章的读后感汇聚(4)
2022-08-20 来源:百合文库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