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宣言读后感汇总(2)
2022-08-20 来源:百合文库
《亲爱的安德烈》主要收录了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大儿子安德烈36封书信。这些书信源于一位母亲与儿子沟通的渴望。龙应台离开欧洲到台湾首任文化局局长时,安德烈十四岁,重新有时间一起生活时,安已经是一米八四的十八岁青年。母子相差30岁,又是两国人,年龄代沟和文化差异让电话和面对面似乎已因爱之名无话可谈,为了重新进入十八岁的儿子的世界,龙应台与儿子约定以书信来往的方式交流。书信来往达到了沟通的目的,也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许多父母和孩子读后深受启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母子两透过咖啡馆看中欧文化,更确切地说是香港、台湾和欧洲文化的迥异。安德烈认为欧洲的酒吧和咖啡馆具有很深厚的欧洲文化,人跟人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在欧洲生活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而在香港上大学的他,却感觉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在餐厅、咖啡馆或者酒吧里会面,也不过是为了在行事历上打个勾,表示事情做完了,很少看到为了聊天而聊天,为了友情而相聚的。龙应台把香港的咖啡馆和台湾的咖啡馆做了个比较,认为香港的.咖啡馆宽敞明亮,可是大饭店中庭的咖啡座,给人精雕细琢的“高级品味”,没法融入本地人的生活,而台湾的咖啡馆光是一个买咖啡的地方,它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你看不见摸不着的集团开的,小馆里处处洋溢着小店主任的气质和个性,是一个荒凉的大城市里最温暖的的据点。
有趣的是,书中也收录安德烈的弟弟菲利普写给安德烈的一封信,弟弟反对哥哥认为香港没有文化。菲利普说他喜欢香港胜于德国,在香港的周末,放学了可以和朋友去闹哄哄的点心店,吃烧卖虾饺肠粉,所有的人都用吼的讲话,可是你很愉快。他觉得香港市一高二十四小时有生命的城市,永远有故事发生,在香港比较容易结交朋友。
可以说,母子仨在书中谈论得最多的是两国文化的差异,他们通过《缺席的大学生》、《下午茶式的教养》列举欧洲人、香港人和台湾人的游行,反观彼此文化,也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