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读后感议论文精选(8)
2022-08-20 来源:百合文库
绝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一性一无知一性一则盲,知一性一无感一性一则空”,的确如此。
论语今读读后感(三)
我们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今年寒假,我收到学校的礼物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心里一阵窃喜,因为这正是我想读的书!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平凡的我虽然从不需要考虑“治天下”的大事,但是对【论语】的魅力却十分向往,而且书中讲自身的修养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所以闲暇之余,我总一爱一背几则论语,慢慢咀嚼其中蕴涵的道理。李泽厚先生的这本【论语今读】视点独特,是自已心中所理解的孔子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凯开书,第一章“学而第一”熟悉的句子映入了我的眼帘。但是李泽厚先生的解读远远比我的理解深刻的多。对我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者谈到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一精一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一性一”(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日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一性一”乃华夏传统的一精一神核心。为讲明这“乐”,李先生还引申了陶渊明思念朋友的诗,以体现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玖【论语今读】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论语今读读后感(三)
我们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今年寒假,我收到学校的礼物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心里一阵窃喜,因为这正是我想读的书!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平凡的我虽然从不需要考虑“治天下”的大事,但是对【论语】的魅力却十分向往,而且书中讲自身的修养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所以闲暇之余,我总一爱一背几则论语,慢慢咀嚼其中蕴涵的道理。李泽厚先生的这本【论语今读】视点独特,是自已心中所理解的孔子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凯开书,第一章“学而第一”熟悉的句子映入了我的眼帘。但是李泽厚先生的解读远远比我的理解深刻的多。对我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者谈到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一精一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一性一”(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日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一性一”乃华夏传统的一精一神核心。为讲明这“乐”,李先生还引申了陶渊明思念朋友的诗,以体现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玖【论语今读】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