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赏析读和读后感合计(18)
2022-08-20 来源:百合文库
当年的夫子和我们当下一样,都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时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时代发出呐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
我常为《论语》开篇三问而击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读此文,颇有疑。问自己,学习怎么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干巴巴的书本啃到何时?朋友来了好好招待,噢,还说的过去吧……如果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还要当做没事人一样,这可能吗
重读这段话,甘似饴。原来,在古代“学”和“习”是两种功课,古人称理论知识的受教掌握为“学”,生活实践的训练体验为“习”,二者缺一不可,不仅学得理论,更要反复练习运用于实践,“习”的古义是鸟的羽毛,当鸟儿学会飞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之六艺,乃“礼、乐、射、御、书、数”,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书本。夫子的时代还没有线装书,“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滥觞,使王公贵胄之学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学其艺、观其性、察其道,在反复的教习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
同样,“朋”和“友”古义里也是两个概念,“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当志同道合的同窗师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寻世间的真理,学问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澄怀观道,玉宇清明。再来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会在为“误解”而陷入烦恼执着,夫子还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样一个推己及人的胸怀,不正是夫子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再读此篇,淡如水。这三问,好似人生三境,反复玩诵每每都有收获,好比“诗无达诂”,意犹未尽,经过岁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发凸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