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历史读后感800字聚集(4)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兴亡皆在一公字,公心则兴,私心则亡。天下如此,事业如此。公则仁信,公则分明,公则正义,公则团结。私以利往,私则内耗,私则分心,私则独食,私则离散。不为自家天下谋公心,谁能为君固天下?兴亡之势立显,周期律即明。
是故,天下兴于公而亡于私,公为大众,私为一己,公则久固,私则短危。盛衰之理现矣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1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
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而在于他有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纳谏。
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他们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然而,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
不但愿意听,而且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而是因为他深知这样一些道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倘若当皇帝的都像隋炀帝那样“好自矜夸,护短拒谏”,那么结果就是“人臣钳口”,最终必然“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所以早在贞观元年,李世民就一再对大臣们强调:“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卷二)在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和鼓励下,群臣都会对“朝政”畅所欲言,对皇上的政策决策,进行评正。这些行为,又尤以魏徵的“诤言”为最!这更为大唐的“贞观之治”及“盛世大唐”确立了基础!
是故,天下兴于公而亡于私,公为大众,私为一己,公则久固,私则短危。盛衰之理现矣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1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
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而在于他有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纳谏。
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他们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然而,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
不但愿意听,而且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而是因为他深知这样一些道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倘若当皇帝的都像隋炀帝那样“好自矜夸,护短拒谏”,那么结果就是“人臣钳口”,最终必然“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所以早在贞观元年,李世民就一再对大臣们强调:“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卷二)在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和鼓励下,群臣都会对“朝政”畅所欲言,对皇上的政策决策,进行评正。这些行为,又尤以魏徵的“诤言”为最!这更为大唐的“贞观之治”及“盛世大唐”确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