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世史》的读后感摘录(20)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我们如果对当时的政治背景加以考察,就可以了解人们对于杨贵妃是颇为同情的。因而白居易作《长恨歌》,以杨贵妃之死,作为长恨的因缘,也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安史之乱发生的主因,唐人的"看法往往与后人不同,他们认为是李林甫的误国造成的。即如陈鸿《长恨歌传》即云:
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
这里的“右丞相”就是李林甫。《资治通鉴·唐纪》“天宝三载”称:
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
周绍良《长恨歌传笺证》云:“《长恨歌传》写杨贵妃故事,而首先提李林甫,主要是当时士大夫们认为酿成安禄山事变的,追溯源流,还是应该推到李林甫身上。”故而周氏引用崔群《论开元天宝讽止皇甫
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
又《资治通鉴·唐纪》“天宝十一载”则称: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
是知玄宗政治腐败,始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专权十九年,将唐朝政治弄得极度败坏。而杨贵妃受到玄宗的宠幸,是在此数年之后。故而后人将国家衰乱之责归之杨贵妃,是不恰当的。而对于唐玄宗来说,安史之乱后,有时对自己以前的用人不当有所悔悟与谴责,但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却是没有变化的。因而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之死,只有怀念以至于痛心疾首。从这方面看,《长恨歌序》称“长恨者,杨贵妃也”,极为切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当然,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又是根据民间传说而写成的,因而对于《长恨歌序》中杨贵妃死后成仙事,以及唐玄宗遣方士寻觅事加以说明,也是符合当时作诗的情况的。
至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写作,则有先后的关系。根据《文苑英华》本《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则《长恨歌》作于前,《长恨歌传》作于后。而参以白居易《琵琶行》等诗,凡叙述较为复杂的事情而为诗者,白居易均作序加以说明缘由,故而《长恨歌》本来有序,也是符合情理的。
对于安史之乱发生的主因,唐人的"看法往往与后人不同,他们认为是李林甫的误国造成的。即如陈鸿《长恨歌传》即云:
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
这里的“右丞相”就是李林甫。《资治通鉴·唐纪》“天宝三载”称:
初,上自东都还,李林甫知上厌巡幸,乃与牛仙客谋增近道粟赋及和
周绍良《长恨歌传笺证》云:“《长恨歌传》写杨贵妃故事,而首先提李林甫,主要是当时士大夫们认为酿成安禄山事变的,追溯源流,还是应该推到李林甫身上。”故而周氏引用崔群《论开元天宝讽止皇甫
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
又《资治通鉴·唐纪》“天宝十一载”则称: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
是知玄宗政治腐败,始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专权十九年,将唐朝政治弄得极度败坏。而杨贵妃受到玄宗的宠幸,是在此数年之后。故而后人将国家衰乱之责归之杨贵妃,是不恰当的。而对于唐玄宗来说,安史之乱后,有时对自己以前的用人不当有所悔悟与谴责,但对于杨贵妃的爱情却是没有变化的。因而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之死,只有怀念以至于痛心疾首。从这方面看,《长恨歌序》称“长恨者,杨贵妃也”,极为切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当然,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又是根据民间传说而写成的,因而对于《长恨歌序》中杨贵妃死后成仙事,以及唐玄宗遣方士寻觅事加以说明,也是符合当时作诗的情况的。
至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写作,则有先后的关系。根据《文苑英华》本《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则《长恨歌》作于前,《长恨歌传》作于后。而参以白居易《琵琶行》等诗,凡叙述较为复杂的事情而为诗者,白居易均作序加以说明缘由,故而《长恨歌》本来有序,也是符合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