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读后感的主题汇集(12)
2022-08-19 来源:百合文库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不但可以回顾了三国战乱时期的历史,也体会到那时代的一些思想文化意识。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评论著作,发觉大多数都涉及到有关这本书的思想主题,而且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也一直争论不休,主要体现在几大学说当中,如:“正统”说,“民本”说,“拥刘反曹”说,“忠义”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理想人格悲剧”说,等等。
我认为,以上所述的各种学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可以全盘肯定。但无论那一种学说,他们都只是从自己所认定的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全面的概括《三国演义》的丰富思想意蕴。如果将各种学说综合起来,或许可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内涵。
虽然《三国演义》没有一致的主题,但它所展现的总体思想倾向是一致的。我觉得上述繁多的主题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如“正统”说,“民本”说,“忠义”说等等。从作品中对英雄人物的行为事迹可以体现出来。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孟子在伦理学上提出了“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了君主“保民而王”、“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些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刘备常怀匡扶汉室之心,虽然占不了“天时”与“地利”,却占稳了“人和”。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也就是得人心,是否能得人心,就取决于是否“得道”。在作品中,说到刘备“得道”之处比比皆是。
我觉得“刘玄德携民渡江”这感人的一幕是最能显示刘备宽仁爱民,慈善宽厚的品德。刘备屯住樊城之时,兵寡将少,抵挡不住曹操强势的攻打,只好弃城而走,却又不忍心抛弃百姓,于是“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刘备在船上看见众民仓皇逃难的悲惨景象,痛心疾首,想投江自尽,幸好左右急忙劝止,“闻者莫不痛哭”,这可见刘备爱民之深,救民之切,做到了“保民而王”,但绝对不是为了“买民心”而做作的。其仁义之心,人臣共知,日月可鉴。
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评论著作,发觉大多数都涉及到有关这本书的思想主题,而且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也一直争论不休,主要体现在几大学说当中,如:“正统”说,“民本”说,“拥刘反曹”说,“忠义”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理想人格悲剧”说,等等。
我认为,以上所述的各种学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可以全盘肯定。但无论那一种学说,他们都只是从自己所认定的一个角度出发,不能全面的概括《三国演义》的丰富思想意蕴。如果将各种学说综合起来,或许可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内涵。
虽然《三国演义》没有一致的主题,但它所展现的总体思想倾向是一致的。我觉得上述繁多的主题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如“正统”说,“民本”说,“忠义”说等等。从作品中对英雄人物的行为事迹可以体现出来。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者是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孟子在伦理学上提出了“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了君主“保民而王”、“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些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刘备常怀匡扶汉室之心,虽然占不了“天时”与“地利”,却占稳了“人和”。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人和”也就是得人心,是否能得人心,就取决于是否“得道”。在作品中,说到刘备“得道”之处比比皆是。
我觉得“刘玄德携民渡江”这感人的一幕是最能显示刘备宽仁爱民,慈善宽厚的品德。刘备屯住樊城之时,兵寡将少,抵挡不住曹操强势的攻打,只好弃城而走,却又不忍心抛弃百姓,于是“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刘备在船上看见众民仓皇逃难的悲惨景象,痛心疾首,想投江自尽,幸好左右急忙劝止,“闻者莫不痛哭”,这可见刘备爱民之深,救民之切,做到了“保民而王”,但绝对不是为了“买民心”而做作的。其仁义之心,人臣共知,日月可鉴。